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甘肃今日关注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石,也是百姓平安幸福的保障。

发布时间:2025-06-30 14:15:04 来源:网络 浏览:
【字体大小: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法治力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


一场“种子保卫战”被最高人民法院选为种业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河南省农科院将“郑单958”玉米杂交种,许可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在一定期限内销售。德农公司在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在甘肃省开始大量生产、销售。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母本品种权人提起诉讼,状告德农公司在授权期限截止后,未经许可使用母本生产、繁育“郑单958”玉米杂交种,构成侵权,要求德农公司赔偿4952万元,最终获得法院全额支持,传递出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


全省法院围绕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种业种源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恶意、重复侵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2021年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6593件,有力保障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石,也是百姓平安幸福的保障。(图1)


   维护公平正义 保障法治权威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深情寄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司法机关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严格落实司法改革,积极推行司法公开,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公平正义的阳光。


“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电梯劝烟案”,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获得这样的评价。


明辨是非,秉公司法,方能惩恶扬善。近年来,我省多起判例或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或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每一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案件,都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这些判决捍卫了法治精神,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司法公正更加可感可触。2020年以来,河南检察机关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实现检察听证全覆盖,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开展听证案件2455件,让案件当事人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公开透明;坚持“监督纠错与维护裁判权威并重”,在推动诉源治理、社会治理方面释放出强劲动能。


公平正义从一纸裁判变成“真金白银”。执行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阶段。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执结案件291.32万件,执行到位4507.05亿元,以拒执罪判处4928人,形成了打击逃避、规避执行行为的强大声势,有力维护了法律尊严。


法治力量支撑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高院会同省公安厅、省发改委等实施联合惩戒,近年来,全省法院累计发布失信名单230.5万例,限制高消费239.53万例,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306.45万人次,促使一大批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为诚信河南建设注入了强大司法动能。


群众身边“小变化”,法治河南建设“大实效”。


商丘的徐先生着实想不到,不到10分钟时间,他通过网络办成了跨域立案,免去了往返近4500公里的舟车劳顿。不久前,在睢阳区法院法官指导下,徐先生拿起手机,轻点小程序“河南移动微法院”,向云南省丘北县法院顺利提交了诉讼材料。


数字赋能让司法服务插上“智慧翅膀”,曾经的“立案难”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曾经的“事难办”变成“一站式服务、异地可办、一网通办”,行政诉讼渠道更加通畅,法律服务更加方便快捷,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谢谢检察院给困难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范县检察院的检察官来到案件被害人的老伴乔大爷家中,为老人送上1.5万元司法救助金,乡亲们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


这份司法温暖得益于省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全省政法系统爱民实践服务承诺活动,10年来已累计推出便民利民举措400余项。


“一码通”服务让律师轻松进出法院;检察室、检察联络站,检察联络员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公安部门提供交通事故证据材料网上查阅复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统一城乡标准,让“同命不同价”成为历史;司法行政机关降低特殊困难群体司法鉴定收费标准……


有呼必应,一诺千金。每一项改革,每一条举措,都述说着司法文明的进步,映照着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石,也是百姓平安幸福的保障。(图2)

责编:小编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