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香港媒体聚焦

美国的援乌政策为何反复无常?

发布时间:2025-07-12 12:19:52 来源:中国网 浏览:
【字体大小:

近期,美国对乌克兰军援政策陷入左右摇摆的怪圈。

本月初,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未经白宫协调,单方面暂停包括数十枚“爱国者”防空导弹、数千枚155毫米炮弹及百余枚“地狱火”导弹在内的一批关键对乌军援,导致已在波兰装车的装备滞留中转站。

耐人寻味的是,这已是赫格塞思任内第三次擅作主张中断援乌——此前2月与5月的类似决策均在数日内被推翻。五角大楼辩称此举系“审查全球军事援助以确保美国利益优先”,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明确反驳称,库存未低于战备所需最低限度。更显决策混乱的是,特朗普一周后急令重启对乌输送“防御性武器”。美军援政策如此朝令夕改,堪比儿戏。

美国对乌军援政策朝令夕改,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危机战略决策的深层矛盾。特朗普年初入主白宫时曾放言“24小时解决危机”,试图以解除对俄制裁为筹码换取和平协议。然而,俄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使“速和计划”破产。此次美恢复对乌军援后,特朗普又对俄罗斯展现出“不耐烦”,公开斥责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毫无意义”。这种战略投机与模糊决策导致军援尺度失调。

虽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称获得美国“加强防空”的承诺,但美方实际交付较承诺大幅缩水,30枚“爱国者”导弹最终仅10枚启运。乌军炮兵因155毫米炮弹断供导致压制能力骤降70%,防空效率亦暴跌40%,前线被迫用民用对讲机指挥,频遭俄军电子战压制。

特朗普政府上任半年来,其外交政策呈现四大危险特质,凸显其全球战略的“结构性迷失”。

其一,特朗普政府强推“战略欺诈”,罔顾国际规则。赫格塞思三度单方面切断对乌军援,白宫、国务院及盟友均蒙在鼓里,特朗普本人也“措手不及”。这种任性作风延伸至盟友外交。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未经协调即审查美英澳潜艇协议,与英日防务官员频发摩擦,被内部斥为“惹怒政府里所有人”。

其二,美国国际威信加速崩塌。军援骤停导致乌军前线告急,泽连斯基多次呼吁美国加强援助却未得到回应。北约秘书长吕特虽口头承诺“不弃乌克兰”,实际却无力填补美援缺口。失信危机更蔓延至经济领域。虽然《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威胁对购买俄罗斯油气国家强征500%关税,但欧盟、日韩仍在灰色市场购买俄罗斯能源,暴露了西方阵营内部的“貌合神离”。

其三,“甩锅”欧洲转嫁责任。赫格塞思公开施压欧洲“承担更多大陆安全责任”,实则迫其接手乌克兰危机。尽管德国承诺提供30亿欧元、法国提供2亿欧元、英国提供16亿英镑导弹,但这些仍难以填补千亿美元级援乌缺口。而且跨大西洋关系正因关税谈判举足不前而经受考验——欧盟推进第17轮对俄制裁时,特朗普政府拒绝配合,且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明确称“不会支持强化制裁”。在美国极力推卸对欧安全责任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表明欧洲防务自主化已成不可逆趋势。

其四,对俄罗斯“战略模糊”陷入僵局。特朗普曾以解除制裁为诱饵推动俄乌和谈,但克里米亚及乌东主权问题成为俄方不可退让的“红线”。俄军重兵收回库尔斯克,使美促和愿望完全失效。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愤怒实为战略短视的苦果——不仅未换来俄乌停火,反而使当前战局更加复杂难解。

美国对乌军援政策左右摇摆,暴露出其对乌政策已陷入自我拆解困局。特朗普一面宣称战争“吞噬无辜生命”,一面批准防御性武器运输。这恰似“往火药桶里扔鞭炮”——既助长战事延长,又无力扭转颓势。此种矛盾在俄军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州、剑指敖德萨、封锁黑海的现实下显得尤为尖锐。

更深层危机在于美国“战略道义”的破产。美国以“确保自卫能力”之名行“消耗俄罗斯”之实,却回避对战争长期化的责任。当乌克兰危机导致数百万居民流离失所时,白宫仍将爱国者导弹优先转送至以色列,冷淡回应泽连斯基求援。此种“工具化他国命运”的做法,加速“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秩序观的疏离。

美国对乌军援政策反复无常的背后,是美国霸权治理痼疾难除。当欧洲启动防务自主、中俄推进双边贸易本币结算时,特朗普政府仍沉溺于“美国优先”的“战术欺诈”,未能察觉多极化浪潮已悄然而至。俄乌战场外围每一枚反复装卸的导弹,都在为“美式霸权”敲响警钟。(作者系国际关系学者叶世芳)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