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2 日凌晨,阳泉市委副书记、市长鞠振以 “四不两直” 方式突击督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矿区一处工地现场发现的裸露地面、道路扬尘等问题,成为该市以法治手段筑牢生态防线的生动注脚。这场深夜执法行动背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与《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构建的双层法律保障,更是 “法治 + 科技” 治污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法律利剑斩断污染源头
督查中发现的工地扬尘问题,直指《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九条的核心要求。该条款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必须采取覆盖、洒水等防尘降尘措施,违反者将面临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可责令停工整治。阳泉市将 “六个百分百” 标准细化为刚性约束,要求工地实现围挡、覆盖、冲洗等全流程规范,这既是对国家法律的具体化落实,也是本地条例 “源头控制、防治结合” 原则的生动体现。
在辛兴互通立交路口的执法现场,交警部门查处的闯禁行、苫盖不严等行为,适用《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专门条款。今年上半年,阳泉市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已查处各类扬尘相关违法近万起,其中载物遗撒 52 起、封闭苫盖不严 20 起,每起案件都严格遵循 “调查取证 — 法律适用 — 处罚执行” 的法定程序,彰显了 “违法必究” 的法治精神。
协同机制筑牢法治防线
阳泉市建立的 “属地管理、部门协作” 治理机制,在法律框架下实现了监管效能最大化。根据本地条例,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 “发现问题 — 移交问题 — 整改问题” 的闭环管理体系。这种协同模式既符合《环境保护法》关于 “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 的规定,又通过 “阳泉智慧环境” APP 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法律责任的精准落实。
在郊区荫营镇散煤堆场整治中,属地政府的整改要求并非行政命令的简单下达,而是依据《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 “对散煤销售、储存实行分类管控” 的条款,结合 “立行立改、标本兼治” 的法治原则。这种将法律条款转化为治理行动的实践,正是阳泉空气质量改善程度跻身全国前列的关键密码。
科技赋能法治升级
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高空视频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为生态执法装上了 “千里眼”。这些措施并非技术的随意堆砌,而是严格遵循《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关于证据收集的规定,通过数字化手段固定违法事实,确保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上半年开展的 40 次联合执法中,技术取证率达到 100%,实现了 “技防” 与 “人防” 的法治化融合。
剑盾法律网在此解析,阳泉经验的核心在于构建了 “预防 — 监管 — 处罚 — 修复” 的全链条法律实施体系。对企业而言,需重点关注三个合规要点:施工前对照 “六个百分百” 建立扬尘防治方案,运输中严格执行密闭措施,运营时配合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建议企业将环保合规纳入内部管理制度,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法律风险。
从深夜执法的 “铁腕治污” 到智慧平台的 “精准监管”,阳泉市用法治思维破解了大气污染防治的诸多难题。当法律条文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治理成效,当执法力度转化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生态法治的新篇章。正如鞠振市长所言,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落在平常”,而法治正是保障这份坚持的根本力量。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徐晓娜)
[责任编辑:黄超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2号楼2108 邮箱:fajiandun@foxmail.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5131707号-2 公安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24号
版权所有 剑盾法律网 Copyright © fajiand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