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重庆社会关注

外卖箱里的母爱:一位母亲与命运赛跑的日常

发布时间:2025-07-21 21:33:02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城市还在沉睡。李梅已经穿好骑手服,轻轻拉开窗帘,看了一眼熟睡的女儿小雨——六岁的小女孩,脸色苍白,手臂上还贴着输液后的胶布。她把女儿小心翼翼放进特制的儿童安全外卖箱里,固定好安全带,再盖上一层柔软的毛毯。这不是什么网红操作,而是一个母亲在绝境中摸索出的生存方式。
  几天前,一段视频在网络上传开:一位女骑手送餐时,从外卖箱里抱出一个孩子,动作熟练得像在取餐。评论区炸锅了:这是拿孩子当道具博同情?”“太危险了,万一出事怎么办?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直到李梅本人回应:我女儿患恶性肿瘤,我和丈夫都在送外卖赚医药费。最怕碰到没电梯的楼,抱着她爬六楼,手都在抖。
  这不是故事,是现实。
  李梅的女儿小雨去年被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一种高危儿童实体肿瘤。治疗费用高昂,一个疗程就要三万多元,而他们夫妻俩送外卖的月收入加起来不过八千。为了省钱,他们退掉了租住的房子,在城中村租了个十平米的小单间,每天只吃两顿饭。丈夫负责跑远单,她则带着女儿跑近单——因为医院也在这个片区,方便随时复查。
  “我不是不想送她去医院托管,但费用太高,一天就要两百块。李梅说这话时语气平静,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可熟悉她的骑友都知道,她曾因为孩子突发高烧,在送餐路上哭着求顾客延后十分钟送达。也有顾客看到她背着孩子敲门,直接塞给她五百块钱,别找了,给孩子买点营养品。
  争议随之而来。有人指责她不该把孩子带在身边送外卖,认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有人心疼她,说换你试试看,你能扛得住吗?事实上,李梅并非没有考虑过风险。她特意定制了带缓冲垫的外卖箱,每次出发前都会检查三次固定带是否牢固;遇到下雨天,她宁愿自己淋湿,也要用雨衣把孩子裹严实;碰到没有电梯的老小区,她宁可超时扣钱,也不让孩子受颠簸。
  “最怕的就是爬楼。她说,有一次送餐到五楼,楼梯窄,我又背着她又拎餐盒,走到三楼腿就开始发软。小雨在我背上轻得像片叶子,可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压我。
  这不是孤例。据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儿童肿瘤患者约万名,其中超过六成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许多父母不得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维持生计。有的母亲在病房外摆摊卖水果,有的父亲白天打工晚上陪护,而李梅选择了骑手这条路——因为它时间灵活,收入相对稳定,还能带着孩子。
  更令人心酸的是,她的坚持并非无人理解。一位常点她单的顾客留言:我女儿也得过白血病,我知道那种感觉。她不是在作秀,是在拼命。还有同行主动帮她分担重单,我们这群人,谁没点难处?能帮一把是一把。
  但也有人坚持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被制止。法律没规定不能带孩子送外卖,但这不代表合理。一位社会工作者表示,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母亲要走到这一步?如果医保覆盖更广、社会救助更及时,她还需要把孩子放进外卖箱吗?
  的确,问题的核心不在外卖箱,而在为什么只能这样。李梅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母亲,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真正该被追问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能否为困境中的普通人提供更多选择?当疾病突如其来,当积蓄耗尽,当希望渺茫,我们是否还能守住人性最基本的尊严?
  值得欣慰的是,事件发酵后,当地妇联和公益组织已介入帮扶。李梅的女儿被安排进专项救助项目,部分治疗费用得以减免;社区也为她协调了临时托育服务,让她可以安心跑单。她说:我不是想博同情,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有些妈妈真的不是不想给孩子最好的,而是……已经拼尽全力了。
  这不是煽情,而是事实。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标签定义他人:摆拍、炒作、博眼球……却忘了,有些真实比虚构更沉重。李梅不需要被神化,也不该被审判。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命运的夹缝中努力活着,并试图让女儿活得更好一点。
  或许,我们该做的不是评判她的方式对错,而是问问自己: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能做到比她更好吗?
  母爱从来不是表演,而是行动。它藏在外卖箱的每一次颠簸里,藏在爬楼时颤抖的手臂上,藏在深夜回家后轻抚孩子额头的指尖间。这不是新闻热点,而是千万个普通家庭正在经历的日常。
  愿每一个为生活拼尽全力的母亲,都能被温柔以待。
  愿每一次善意的注视,不只是围观,而是改变的开始。(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