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贵州女子张英被拐骗至黑心工厂,逃离后辗转他乡;37 年后,在四川公安省级团圆工作室(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的帮助下,她与被拐失散的儿子林文起(原名何运军)终得团聚。这场跨越近四十年的寻亲之旅,不仅是一段血泪交织的亲情故事,更折射出我国打拐寻亲机制的完善与法治力量对个体权益的守护。
命运的拐点:被拐骗的母亲与失散的童年
19 岁的张英或许未曾想到,一次为生计的远行会成为骨肉分离的开端。1988 年,她将 10 个月大的儿子何运军托付给奶奶,跟随同乡前往河北打工,却不料落入黑工厂的圈套。这段被拐骗的经历,不仅是对其人身自由的非法剥夺,更埋下了母子分离的伏笔 ——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欺骗、胁迫等手段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已涉嫌非法拘禁罪,而组织他人从事强迫劳动的,更可能构成强迫劳动罪。尽管时隔多年,当年黑工厂的违法行为已过追诉时效,但这段经历成为张英一生的创伤,也让她在逃离后因恐惧与羞愧迟迟不敢返乡,间接错过了寻找儿子的最佳时机。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张英 1991 年首次返乡时,儿子已下落不明。据她回忆,“前夫” 不仅对其求助置之不理,更在后续再婚并拒绝透露孩子的消息。从法律层面看,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法定抚养义务,“前夫” 作为父亲,在张英被拐期间对孩子的监护缺位,以及后续对孩子下落的漠视,虽因时代局限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却暴露了当时家庭监护责任的缺失。而孩子的 “失踪”,无论是被拐卖还是意外走失,都成为横亘在母子间近四十年的鸿沟。
跨越三十年的寻亲:法律机制照亮回家路
“正月初一不敢过年,那是儿子的生日。”37 年来,张英的愧疚与思念从未停歇。她偷偷哭泣至白内障,默默采血寻亲,却因信息闭塞、线索匮乏屡屡碰壁。直到 2025 年,在寻亲人帮助下再次采血并求助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事情才迎来转机。
这背后,是我国 “团圆” 打拐系统的技术支撑与警方的不懈努力。2016 年上线的 “团圆” 系统,通过整合全国公安机关资源,利用 DNA 比对、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帮助超 6000 名被拐儿童与家人团聚。在本案中,林文起 2025 年初采血后,警方迅速将其 DNA 信息录入全国数据库,与张英的样本精准比对,仅用数月便确认亲子关系。这种 “科技 + 人力” 的寻亲模式,让尘封三十年的线索重见天日,体现了法治框架下技术赋能民生的显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随时代不断完善。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遗弃未成年人;《刑法》则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规定了严厉刑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死刑。尽管本案中孩子的失踪细节尚未完全厘清,但法律的威慑力与寻亲机制的完善,已成为预防此类悲剧、助力家庭团圆的重要保障。
团聚背后的法治温情:从个体命运看社会进步
7 月 22 日的认亲现场,张英将 6 万元现金塞给儿子,哽咽着说 “妈妈对不起你”,林文起的一句 “过去的就过去了,我们向前看”,化解了近四十年的隔阂。这场团聚的意义,远超个体家庭的圆满 —— 它印证了我国打拐工作 “每一个都不能少” 的决心,也展现了司法机关在办理涉拐案件中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努力。
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作为省级团圆工作室,多年来深耕打拐寻亲领域,通过耐心梳理线索、细致比对信息,让无数家庭重获温暖。这种 “以人民为中心” 的执法理念,正是法治温情的生动体现。而张英与林文起的故事也提醒我们:面对历史遗留的家庭创伤,法律不仅是追责的工具,更是修复关系、保障权益的依托 —— 无论是张英作为被拐妇女的权益曾受侵害,还是林文起作为未成年人的被监护权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如今都能在法治框架下得到关注与弥补。
从 1988 年的骨肉分离到 2025 年的相拥而泣,这场跨越 37 年的重逢,既是个体坚韧寻亲的胜利,更是我国打拐法治建设的缩影。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技术手段的升级、社会关注度的提升,相信会有更多破碎的家庭得以团圆,让 “天下无拐” 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