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正式推进,我国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同时,也迈出了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中国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透露,中央财政将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转移支付项目,2024年初步安排预算约900亿元,中央财政总体承担约90%的支出责任。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国家对人口发展的战略考量,更标志着育儿补贴正从政策推动迈向制度化、法治化实施的新阶段。
从法治视角看,此次育儿补贴制度的落地,体现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基本原则。按照中央部署,财政部将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育儿补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分配、使用监管、责任落实等法律边界,确保政策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该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法律规范体系,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约束,防止资金滥用与执行偏差,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育儿补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的现金民生补贴,其法律属性已超越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具备了社会权保障的法治意涵。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郭燕红指出,政策设计充分考虑了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确保“财政可负担、政策可持续”,这正是法治思维中比例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实体现。
更为关键的是,该制度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法定划分,厘清了各级政府在民生保障中的法律职责,推动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治理格局。未来,随着相关法规的细化与地方配套立法的跟进,育儿补贴有望纳入更广泛的法治保障框架,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稳固的制度支撑。
可以预见,这一政策不仅是经济支持手段,更将成为我国社会法领域立法实践的重要样本。以法治之力托举民生福祉,正是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徐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