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法制新闻

文化出海潮涌动,法治护航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07-22 15:22:36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近年来,中国文化出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从《大展鸿图》的魔性说唱到科目三的全球模仿热,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情感共鸣到《黑神话:悟空》的技术惊艳,再到泡泡玛特以潮流美学圈粉无数海外年轻人——这些作品不仅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壁垒,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它们不是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中国软实力持续积累、文化产业日益成熟的生动体现。

在这股澎湃的文化浪潮中,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力量正在悄然发力:法治保障。

文化传播的背后,是内容创作、版权保护、平台治理、国际规则对接等一系列法律问题的系统支撑。没有健全的法治环境,再优秀的文化产品也可能因盗版泛滥而失去价值,再有创意的表达也可能因侵权纠纷而止步于国门之内。可以说,法治不仅是文化出海的压舱石,更是其行稳致远的推进器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创新注入确定性。
《大展鸿图》之所以能迅速形成品牌效应,离不开其音乐、舞蹈、短视频形态的整体版权布局。创作者敢于投入心血,平台愿意推广分发,海外用户乐于参与挑战,本质上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原创受尊重、成果有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并通过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强化跨境执法协作等方式提升司法效能。这不仅增强了本土创作者的信心,也让国际合作伙伴看到中国尊重创新、守护价值的决心。

其次,平台责任与合规治理让文化传播更可持续。
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也是风险高发区。一些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在海外破圈,正是因为依托了具备文化自主性和本土基因的新平台——它们既懂内容,也懂规则。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内容审核、用户协议等方式,在激发创作活力的同时防范侵权、低俗、虚假信息等乱象,实现了文化传播力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我国网络信息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等制度框架的日臻完善,为平台划清边界、明确权责提供了法律依据。

再次,国际规则运用能力决定文化话语权的成色。
文化出海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当中国游戏登上Steam全球榜单,当微短剧登陆东南亚流媒体平台,当潮玩品牌在欧美开设旗舰店,背后不仅是内容吸引力,更是对当地法律环境的理解与适应。中国企业正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这意味着不仅要遵守国际知识产权协定(如《伯尔尼公约》)、数字贸易规则(如CPTPP中的文化例外条款),更要主动参与全球文化治理规则的制定。这种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转变,正是法治素养提升的直接体现。

更重要的是,法治精神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当我们向世界展示岭南烟火气、川渝江湖味、江南诗意美时,其实也在传递一种价值理念:尊重规则、崇尚契约、鼓励创造。这种内生于现代社会的法治文化,与传统礼乐文明相融共生,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具说服力的文化底色。它不靠口号传播,而是在每一首被合法授权的歌曲里、每一个受版权保护的表情包中、每一次公平透明的平台运营里,无声流淌、润物无声。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新兴业态如AI生成内容、虚拟偶像演出等尚缺乏明确法律界定;跨境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同法域间的文化政策差异仍可能造成误解甚至摩擦。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文化出海越深入,法治护航就越要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

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文化立法与产业实践同步演进,构建覆盖创作、传播、消费全链条的法治服务体系;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合规能力和谈判技巧;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治协同发力的良好生态。

文化如水,法治如渠。唯有渠通,方能水畅。当越来越多中国人用说唱讲述市井故事,用动画重构神话宇宙,用游戏演绎东方哲学,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艺术形式的胜利,更是制度文明的支撑。正是这种看得见的规则之力,托起了看不见的文化之光。

循此路径,中国文化不仅能走得更远,更能站得更高、立得更稳。让世界爱上中国风,不只是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背后的秩序、理性与温度——这才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吸引力。(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