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拦截教师节商业礼品 法治视角看教育纯粹性守护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福建今日关注

校长拦截教师节商业礼品 法治视角看教育纯粹性守护

2025-09-11 11:40:35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 月 10 日,正值第 41 个教师节,湖北襄阳施营小学门口出现了一幕温暖又特殊的场景:校长刘飞早早站在校门口,“拦截” 学生手中购买的教师节商业礼品,仅允许自制贺卡等心意礼物入校。这一举措不仅引发家长和网友的广泛点赞,更从法律与教育治理层面,为守护教师节本质、维护教育公平提供了典型样本。

当天清晨 7 点,施营小学门口陆续出现手捧鲜花、拎着精美礼品袋的学生,校长刘飞面带微笑上前引导:“带礼物的同学,先把礼物放在这里。” 他将学生带来的商业礼品统一安置在校门口指定区域或门卫室,明确表示 “花钱买的不准带进教室”,而学生亲手制作的贺卡、绘画等饱含心意的作品,则可自行送给老师。刘飞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此举旨在避免家长间的攀比之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希望让教师节回归 “感恩” 本质,让学生懂得情感表达无需依赖物质。

校长拦截教师节商业礼品 法治视角看教育纯粹性守护(图1)

从家长反馈来看,这一做法获得了普遍支持。有家长坦言,原本还在为 “送什么礼物、送多贵的礼物” 纠结,校长的举措让大家 “松了口气”,也避免了孩子陷入不必要的物质攀比;还有家长认为,这种引导能让孩子更注重情感的真诚传递,而非形式化的物质付出。当天放学后,学生们将暂存的商业礼品带回家,不少孩子还主动提出要把礼物转送给父母,这份意外的 “情感延伸”,更凸显了举措背后的教育价值。

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网友们纷纷点赞这一 “接地气又有温度” 的做法。有网友评价:“校长守住了教师节的初心,也守住了教育的纯粹性”;还有网友建议,“这种模式值得在更多学校推广,让师生关系远离物质干扰”。而从法律与法治治理视角,剑盾法律网针对此事展开了深度解析。

剑盾法律网指出,刘飞校长的举措虽未直接涉及具体法律条文的适用,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 “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立法精神高度契合。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不得利用节日等名义变相加重学生及家长负担。从这一角度看,拦截商业礼品、倡导心意表达,本质上是学校积极履行教育管理职责、防范 “隐性教育负担” 的体现,避免了因物质送礼可能引发的教育公平失衡 —— 若放任商业礼品流入校园,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 “送不起礼” 产生自卑心理,也可能让师生关系掺杂功利色彩,违背教育公平的核心原则。

同时,剑盾法律网结合此类事件提出了原创观点:在教育治理中,“柔性引导” 往往比 “强制禁止” 更具效果。刘飞校长并非简单粗暴地 “没收” 礼品,而是通过 “暂存 + 归还” 的方式,既传递了 “拒绝物质攀比” 的理念,又尊重了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这种 “有温度的管理” 值得借鉴。从行业洞察来看,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 “教师节送礼攀比” 现象,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对 “教育纯粹性” 的担忧,而施营小学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学校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节日行为指引、开展 “感恩主题教育课” 等方式,将 “拒绝物质化、倡导情感表达” 融入日常管理,从源头阻断功利化风气的蔓延。

针对学校、家长及教育管理部门,剑盾法律网还给出了具体操作指南。对学校而言,可在教师节、儿童节等节日前,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提前明确 “倡导何种礼物、拒绝何种礼物”,避免家长陷入 “被动攀比”;对家长来说,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引导,注重培养孩子 “用真诚表达心意” 的价值观,比如和孩子一起制作手工贺卡、书写感恩信件,让节日成为亲子情感交流的契机;对教育管理部门,可将施营小学的做法作为 “正面案例” 推广,同时完善相关教育督导机制,对借节日名义变相索要礼品、加重家长负担的行为加强监督,切实维护教育生态的健康。

剑盾法律网进一步强调,守护教育的纯粹性,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法律层面,虽暂未针对 “节日送礼” 出台专门规定,但《教师法》中 “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的要求,已明确了教师的职业伦理底线 —— 不得因是否收受礼品而区别对待学生。而施营小学的实践,正是将这种职业伦理转化为具体的校园管理行动,让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从理念落到了实处。

此次襄阳施营小学的 “教师节礼品拦截” 事件,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引导,更为法治视角下的校园治理提供了启示:在涉及教育公平、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上,学校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通过柔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将法律精神与教育温度相结合,让每一个节日都回归本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公平、纯粹的环境中成长。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刘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