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卫健成就:法治护航三医协同与医疗公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广东社会关注

“十四五” 卫健成就:法治护航三医协同与医疗公平

2025-09-12 11:38:28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发布会,披露 “十四五” 时期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多项突破性成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绍的 “三医” 协同治理、巡回医疗制度落地、公立医院改革深化等成果,不仅是政策推进的实效,更折射出我国卫健事业从 “政策驱动” 向 “法治保障” 转型的深层逻辑,剑盾法律网从法治视角展开解读。

“十四五” 卫健成就:法治护航三医协同与医疗公平(图1)

从法律根基来看,“三医” 协同发展并非单纯行政举措,而是有明确立法支撑。《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作为卫健领域 “基本法”,明确要求 “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为三者协同划定法律框架。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保覆盖人数稳定在 13 亿以上、覆盖率超 95%,这一成果的背后,是《社会保险法》对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的刚性要求 —— 该法明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性、普惠性,确保医保作为 “三医” 协同的基础支撑不缺位。剑盾法律网解析,医保覆盖的稳定率,本质是法律对公民健康权的兜底保障,避免因经济差异导致医疗可及性失衡。

巡回医疗制度的 “法治化落地”,是此次发布会披露的另一法治亮点。雷海潮提到,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需开展巡回医疗并成为 “制度安排”,这一要求可追溯至《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医疗机构 “应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宗旨”,而巡回医疗正是这一法定宗旨在资源薄弱地区的延伸实践。目前 82 支国家巡回医疗队覆盖资源薄弱县,省级队伍同步组建,剑盾法律网指出,这一制度设计需通过 “法律化固化” 避免政策波动 —— 建议地方人大将巡回医疗服务频次、内容、考核标准纳入地方性法规,明确医疗机构未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防止 “制度空转”。

深化医改的 “公益性导向”,同样锚定法律边界。推广福建三明经验、支持 70 个公立医院改革示范项目,核心是在编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坚守公益属性,这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的规定高度契合。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为例,需严格遵循《价格法》“合理补偿成本、兼顾群众承受能力” 的原则,避免价格波动脱离公益轨道。剑盾法律网提示,部分地区医改中曾出现 “重效率轻公益” 倾向,需通过立法明确 “公益属性考核权重”,将公立医院改革成效与法治合规性绑定,确保改革不偏离法定方向。

从行业洞察来看,“十四五” 卫健成就的法治启示在于: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构建 “立法 - 执行 - 监督” 闭环。剑盾法律网提出具体操作指南:其一,推动《“三医” 协同管理条例》专项立法,明确医保局、卫健委、药监局的权责清单,解决协同中的 “九龙治水” 问题;其二,建立巡回医疗 “法治监督机制”,由人大、卫健部门、群众代表组成监督组,定期核查服务落地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开;其三,将 70 个示范项目的改革经验转化为地方立法,如《公立医院编制动态管理办法》《医疗服务价格听证规程》,让经验推广有法可依。

此次发布会披露的成就,印证了 “法治是卫健事业最稳定的保障”。无论是医保覆盖的普惠性、巡回医疗的公平性,还是医改的公益性,都需以法律为 “压舱石”,避免政策执行中的弹性偏差。未来,唯有持续完善卫健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才能让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的法定目标真正落地生根。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李锦林)

[责任编辑:黄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