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 “自然人客户办理单笔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识别核实客户身份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的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此前,2022 年版管理办法实施后,因涉及个人隐私及手续便捷性问题,该条款便备受争议。此次新规调整,旨在平衡反洗钱工作与公众正常金融服务需求,强调金融机构应基于风险状况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对高风险情形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
尽管《办法》已取消相关硬性规定,但部分银行仍延续原有操作。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客服称,为防止客户资金用于诈骗、赌博、洗钱等违法活动,该行要求一次性存取款超 5 万元时记录资金来源和用途。建行北京丰台支行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这是公安机关对银行反诈工作的具体要求,柜员办理业务时需询问登记,金额较大且无法说明来源用途的,银行将联系辖区民警实地核实。与之不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客服表示目前无相关明确规定记载。
剑盾法律网指出,金融机构在执行此类规定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界限。一方面,银行基于反诈、反洗钱等合理目的进行必要询问登记,有其合规性与正当性,旨在维护金融秩序、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但另一方面,若过度收集信息或不合理限制客户正常存取款自由,则可能侵犯客户隐私权与财产权。在当前金融诈骗频发背景下,剑盾法律网建议金融机构优化操作流程,利用技术手段精准识别高风险交易,避免对普通客户正常业务造成不必要干扰。同时,公众也应理解配合合理的金融安全措施,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