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超过 400 种酱油产品标注的 “零添加” 字样,曾让消费者陷入认知迷雾。今年 3 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标签新国标,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 等模糊用语,为这场持续多年的标签乱象画上法治句点。伴随 2027 年 3 月 16 日正式实施前的两年过渡期,一场食品标签领域的法治化革新正在全国铺开。
法律框架:从模糊宣传到精准规制
新国标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 “标签应当符合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 的细化落实。现行《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食品标识不得标注 “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为禁止 “零添加” 笼统标注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这种规制直指行业痛点 ——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调查显示,25% 标注 “零添加” 的酱油中,有 4% 未说明具体零添加成分,将最终解释权完全交由商家掌控。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模糊标注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界定的虚假宣传。此前,部分企业利用 “零添加防腐剂” 等局部表述,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这种 “选择性披露” 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知情权义务。新国标通过禁止此类强调性用语,从源头上消除了 “概念营销” 的法律灰色地带。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与现行法律形成完整闭环。《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明确将 “标注虚假内容” 列为禁止生产经营的情形,而第一百四十八条则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 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主张价款十倍赔偿,不足一千元的按一千元计。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 2023 年审理的绿豆饼标签案就已明确,即使未造成人身损害,标签误导仍可触发惩罚性赔偿。
企业整改:过渡期的合规路径
在四川眉山市某酱油生产车间,企业技术人员正对照新国标修订标签模板。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 “一对一” 合规指导,成为过渡期企业整改的缩影。根据《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企业需在两年内完成三大转变:将 “零添加” 等强调性用语从标签中移除;在配料表中清晰标注所有添加剂成分;确保字体大小符合 1.8 毫米的强制性标准。
某酱油企业研发总监郭建透露的 “三步整改法” 具有行业参考价值:首先全面自查现有标签,对涉及 “零添加” 的宣传语进行脱敏处理;其次重新设计标签版面,将添加剂成分标注在醒目位置;最后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合规审核,确保符合新国标要求。这种主动整改不仅能规避法律风险,更能通过透明化标注提升消费者信任。
添加剂减量行动成为合规转型的重要配套。参考青海省推行的 “五专管理” 模式(专店采购、专人管理、专柜保存、专器称量、专账登记),江苏、四川等地的 “双减” 行动并非简单减少添加剂使用,而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降低依赖。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企业 “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环境”,这种引导性规定与强制性标签规范形成互补,推动行业从 “概念营销” 转向 “品质竞争”。
权益保障:消费者的法律工具箱
面对曾经的标签乱象,消费者并非束手无策。《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赋予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成为维权利器。剑盾法律网提示,消费者若发现 2027 年 3 月后生产的酱油仍标注 “零添加”,或过渡期内产品未明确标注添加剂成分,可采取 “三看一留” 维权法:看配料表是否完整标注添加剂;看生产日期是否在过渡期内;看企业是否公示整改承诺;留存购买凭证和标签照片作为证据。
司法实践已为此类维权提供明确指引。2023 年北京某超市因销售未标注生产者信息的预包装食品,被法院判决赔偿消费者 1000 元,即便食品本身质量合格。这意味着,标签不规范本身即可构成索赔理由,无需证明实际损害。对于当前过渡期内仍在销售的 “零添加” 酱油,消费者可要求企业明确说明具体零添加成分,对拒不说明的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消费者还需警惕 “零添加” 的替代风险。法制网调查显示,部分产品为标榜 “零添加防腐剂” 而大幅提高盐分含量,其健康风险可能超过合规使用添加剂的产品。新国标实施后,这种 “隐性风险” 将随标签透明化逐渐消除,消费者可通过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进行全面判断,不再被单一概念误导。
行业转型:法治引领品质升级
食品标签的法治化革新正推动行业深层变革。中国调味品协会倡议企业提前实施新国标,反映出行业对合规发展的共识。这种转型不仅是标签形式的改变,更是生产理念的重塑 —— 企业需将精力从营销话术转向技术创新,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改进储存技术等方式减少添加剂使用,而非单纯依赖标签宣传。
江苏、四川等地推行的 “双减” 行动,与新国标形成政策合力。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酱油产品抽检合格率已连续三年稳定在 99% 以上,说明标签问题并非质量问题,而是信息披露问题。新国标通过规范信息传递,将推动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 —— 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本是食品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无需谈 “添” 色变。
2027 年新国标全面实施后,食品标签将实现 “去营销化” 回归本质功能。这场变革证明,法治不仅能规范市场秩序,更能引导行业升级。当 “零添加” 等模糊用语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清晰透明的成分标注和不断优化的产品品质,消费者才能真正获得知情权与选择权,食品安全的法治防线也将更加坚固。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许方志)
[责任编辑:黄超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2号楼2108 邮箱:fajiandun@foxmail.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5131707号-2 公安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24号
版权所有 剑盾法律网 Copyright © fajiand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