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河南社会关注

谨防“录取通知书”背后的法律陷阱——高考季网络安全法治警示

发布时间:2025-07-24 12:27:32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每年六七月,是全国高考学子迎来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随着成绩公布和录取工作的推进,一封封承载着希望与未来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无数家庭关注的焦点。然而,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利用考生及家长的焦虑心理,精心设计各类以“录取通知”为名的诈骗陷阱,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对此,公安机关特别是网安部门持续开展“护航高考”专项行动,依法打击涉考网络诈骗,筑牢法治防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诈骗手段不断“升级换代”。一些犯罪分子通过伪造高校官网、搭建虚假录取查询平台、冒充招生工作人员等方式,发送所谓“内部通知书”“提前录取链接”或“补录缴费通知”,诱导考生家长支付“保证金”“手续费”“定向培养费”等款项。更有甚者,利用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冒充学校老师或教育部门人员,实施精准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还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例如,非法获取、买卖考生报名信息、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则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一旦查实,将依法从严惩处。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受害者在遭遇诈骗后因羞于启齿或担心影响录取结果而选择沉默,导致案件线索难以追踪,犯罪链条长期隐匿。这不仅助长了犯罪气焰,也削弱了法治威慑力。因此,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特别是在关键节点加强普法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公安机关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正规高校录取流程公开透明,所有录取结果均可通过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官网查询,绝不会以电话、短信等形式要求转账缴费。凡是以“特殊渠道”“内部名额”“紧急缴费”为由索取钱财的,一律视为诈骗。如遇可疑信息,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保留证据,配合调查。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网信、公安部门正加强联动协作,对涉考类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巡查,及时封堵仿冒网站,清理虚假信息,斩断黑灰产业链条。2023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处置涉高考诈骗信息上万条,打掉多个跨省作案团伙,有效遏制了此类犯罪的蔓延势头。

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事后追责,更在于事前预防与制度守护。在高考这一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节点,我们既要相信制度的力量,也要增强法律的自觉。唯有让每一个家庭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真正构筑起抵御诈骗的“防火墙”。

愿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每一封真实的录取通知书,都能安全抵达追梦人手中。而那些企图以谎言和欺骗玷污教育公平的行为,终将在法治的阳光下无所遁形。(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