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3 日,一则重磅消息在餐饮界激起千层浪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正式通过审查,即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被视作预制菜 “身份证” 的文件,犹如一把标尺,精准丈量着行业的发展方向,标志着预制菜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迈向 “合规时代”。
一直以来,预制菜行业处于一种标准缺失的混沌状态。众多企业各自为战,141 项团体、地方标准林立,却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不同标准下生产的预制菜,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此次国标草案的亮相,首次对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予以明确规定。其中,“不添加防腐剂” 这一强制性指标,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顾虑有所缓解;而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需强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则极大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广东,作为全国预制菜产值第一大省,早已在标准制定上先行探索。今年 1 月发布的《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融入粤菜特色烹饪工艺,并要求醒目标注 “预制菜” 及原料信息。这一举措在深圳某连锁茶餐厅得到积极响应,菜单清晰标注预制菜菜品,收银台设置原料展示柜,不仅化解了顾客疑虑,还提升了信任度。
围绕预制菜的定义,行业内曾争论不休,焦点集中在食材到店后的加工深度界定。以杭州某五星级酒店后厨的袋装烤鱼为例,按照新国标草案,这类需重新加料汁、配菜并复杂烹制的菜品,将被排除在预制菜范畴之外。此前,国家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权威解释: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净菜、中央厨房产品和主食类食品,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
随着标准的落地,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长沙,自 2025 年 7 月起,使用预制菜的餐饮门店必须显著标注。起初,部分顾客对此存疑,但随着服务员对标准化生产流程的讲解,不少注重食品安全的消费者反而被吸引。一些连锁快餐品牌为适应新国标,不惜投入巨资升级冷链物流,严格原料采购,虽成本上升,但复购率显著增长。不过,变革之路并非坦途,中小餐饮企业尤其是街边小吃店,因担心影响生意,在预制菜明示推广上存在较大阻力。
展望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张春晖认为,国标实施后,预制菜行业将步入 “两减一增” 时代,即减少净菜、中央厨房和主食类产品,增加对防腐剂禁令和冷链升级的要求。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内,中小预制菜企业可能面临并购或退出,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广东某预制菜龙头企业引入智能炒制设备、研发低脂杂粮饭等举措可看出,健康化、品质化正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市场调研也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关注点正从价格转向原料来源和加工工艺,从 “吃饱” 向 “吃好” 转变。
剑盾法律网在此提醒,《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是行业规范化的重要里程碑。餐饮企业应积极适应新规,严格落实各项要求,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也应关注自身权益,在消费时留意预制菜信息披露,若发现违规行为,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则需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标准有效执行,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李付智)
[责任编辑:黄超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2号楼2108 邮箱:fajiandun@foxmail.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5131707号-2 公安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24号
版权所有 剑盾法律网 Copyright © fajiand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