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江苏法治观察

基层法治观察:数字化转型中的治理逻辑与社会回应

发布时间:2025-07-17 11:49:08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在长三角某基层法院的立案大厅,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当日案件受理数据。一位中年当事人熟练地操作着自助立案终端,将纸质材料转化为数字编码的瞬间,折射出中国法治进程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图景。这场始于司法服务端的技术革命,正悄然重塑基层治理的运行逻辑,催生出传统法治框架与数字治理范式的新型互动关系。

数字化工具的嵌入正在重构基层执法的时空维度。某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智能巡查系统,将辖区商户的经营数据实时接入监管平台,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经营行为。这种"非接触式执法"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更在无形中改变了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在深圳某街道,网格员手持的智能终端可即时上传违建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处置工单并追踪办理进度,形成完整的执法闭环。技术赋能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催生了"数据驱动型治理"的新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的深层变革在于权力运行逻辑的转换。传统科层制治理依赖垂直管理体系,而数字平台构建起横向协同的治理网络。杭州某区建立的"城市大脑"系统,将公安、城管、环保等十余个部门的数据流整合,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缩短60%。这种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风险预判转移。北京某街道试点的"法治体检"项目,通过分析12345热线数据预测纠纷高发区域,提前部署调解力量,实现矛盾化解关口前移。

社会主体对数字化治理的适应过程呈现出复杂的双向互动。上海某社区开发的"云上议事厅"平台,居民通过实名认证参与社区事务讨论,累计积分可兑换公共服务。这种参与机制既提升了治理效能,也培育了公民的法治素养。但技术鸿沟带来的参与差异同样显著,在西部某县城,60岁以上居民中仅23%能熟练使用政务APP,数字治理的普惠性面临现实挑战。这种技术赋权与现实落差的并存,构成数字化转型期特有的治理张力。

面对新兴治理形态,制度供给需要同步创新。广州某区法院设立的"互联网法庭",采用异步审理模式,当事人可错时完成举证质证。这种突破传统诉讼规则的尝试,亟待立法层面的规范指引。深圳率先出台的《数据条例》明确政务数据分类分级标准,为数字治理划定边界。制度创新既要包容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又要守住权利保障的法治底线,这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展望未来,数字法治生态的构建需要多方协同推进。技术开发者应强化合规意识,在算法设计中嵌入法治价值;基层政府需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平衡效率与公正;社会公众既要享受技术红利,也要培育数字时代的法治自觉。当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于行政执法存证,当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系统逐步推广,我们更需思考:如何在技术迭代中守护法治精神,在效率追求中坚守权利本位。这既是时代课题,更是法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