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江苏社会关注

数字中国的法治底色:11.23亿网民背后的秩序与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22 15:13:01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北京中关村的写字楼群,无数键盘敲击声已汇成新时代的晨曲;在西南边陲的乡村小学,孩子们通过一块屏幕看见了山外的世界;在东部沿海的智慧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车在5G信号中精准穿梭——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数字中国正在崛起。昨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截至2024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9.7%。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奇迹,更是一场法治护航下的文明跃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的成就,早已超越简单的连接意义。它是一场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重塑,更是一次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跃迁。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从5G基站到算力中心,从工业互联网平台到卫星互联网试验网,这些数字高速公路的延伸,让偏远山区也能享受城市级的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但比技术更珍贵的,是支撑这一切运行的法治逻辑——没有规则的自由终将崩塌,没有边界的连接终成混乱。

试想,若没有《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三部基础性法律的相继出台,11.23亿网民的数据洪流将如何安放?如果没有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算法歧视的持续整治,亿万用户又怎能安心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在电商平台放心购物、在政务系统一键办事?法治,正是这场数字革命中最沉默却最坚定的守护者。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互联网法治建设并非冷冰冰的条文堆砌,而是充满人文温度的制度创新。比如,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工信部推动APP适老化改造,要求界面简洁、字体放大、操作语音提示——这不是技术妥协,而是法律赋予的数字包容权落地生根。再如,杭州、北京、广州三地互联网法院的设立,让网上纠纷网上解成为现实:一起跨省网购纠纷,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举证、庭审、判决,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0%。这是科技赋能司法的典范,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理念的生动注脚。

我们还应看到,互联网普及率79.7%的背后,是近2.5亿尚未触网人群的努力方向。这其中,既有西部农村的留守老人,也有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法治的力量正在于此——它不只保障多数人的便利,更关注少数人的权利。《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要求公共服务网站和APP必须适配读屏软件,让视障者也能看见世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细化平台责任,为青少年构筑清朗成长空间。这些看似微小的立法进步,实则是社会文明的刻度尺。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AI生成内容真假难辨、跨境数据流动暗藏风险、平台垄断挤压创新活力……这些问题呼唤更精细的法治回应。令人欣喜的是,监管部门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国家网信办建立算法备案制度,要求推荐算法透明可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明确大数据杀熟构成价格歧视;地方试点数据要素市场合规指南,为数据交易划定红线。法治的触角,正深入数字世界的毛细血管。

回望来路,从2008年网民突破3亿时的欣喜,到如今11.23亿规模的从容,中国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始终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这不是偶然——当技术狂奔时,法律是方向盘;当资本逐利时,法律是刹车片;当群体分化时,法律是粘合剂。未来,随着6G、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新场景涌现,法治更需保持前瞻性:既要鼓励创新摸着石头过河,也要守住安全底线思维;既要尊重市场看不见的手,也要善用政府看得见的手

数字中国的画卷徐徐展开,11.23亿网民不是冰冷的统计符号,而是11.23亿个有尊严、有权利、有希望的个体。他们用指尖点亮屏幕,也用法治守护光明。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信息化进程中,中国正以独特的法治+科技双轮驱动模式,向世界证明:真正的数字文明,不仅是速度与效率的胜利,更是秩序与温度的共生。(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