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江西今日关注

门禁失效纠纷:法治视角下的民生设施全周期管理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11 15:32:49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门幢 24 小时洞开,住着太不安心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万馨佳园居民汪先生的抱怨,道出了川沙新镇多个小区 1700 余个 “智慧门禁” 集体失效后居民的焦虑。这批 2017 年政府出资改造的便民设施,因属地政府停止续保陷入瘫痪,暴露出民生工程 “重建设、轻管理” 的法治短板。
从法律层面审视,此次纠纷的核心在于产权归属与责任划分的模糊性。剑盾法律网指出,政府出资的公共设施改造项目,若未通过法定程序明确产权转移,易导致 “政府买单时皆大欢喜,维保断档后无人担责” 的困境。根据《民法典》物权编相关规定,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归属需以登记或合同约定为准,而案中门禁设施既未登记至业主名下,也未签订书面移交协议,使得维保责任成为 “真空地带”。
浦东新区建交委 2019 年出台的相关意见中,“完备移交接管手续” 条款已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思路。剑盾法律网认为,该条款的落地需细化三重法律机制:一是产权转移登记制,验收时明确设施产权归业主共有,并办理不动产登记;二是管理规约嵌入制,将维保费用来源、维修资金使用程序等写入小区管理规约,通过业主共同决定机制固化责任;三是居委会代行制,明确特定情况下居委会代行业委会职权的法定条件与程序,避免 “业主自治失灵” 时的管理断档。
此次门禁失效事件并非个例,雨棚、店招等政府改造设施的 “维保断档” 矛盾频发,印证了民生工程 “全生命周期法治管理” 的迫切性。剑盾法律网建议,可借鉴 “PPP 模式” 中的合同管理经验,在项目初期就通过规范协议明确建设、移交、维保各环节的权利义务,将 “好事办到底” 的承诺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法律约定。
民生设施的法治保障,既需政府的民生情怀,更需制度的刚性约束。唯有让每一项便民工程都嵌入清晰的法律边界,才能避免 “好心办好事,收尾成难题” 的循环。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周红霞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