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每10万人中仅发生0.44起命案,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更将中国推向全球最安全国家行列。在7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刑侦局政委姜国利披露: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十四五”期间整体刑事犯罪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命案发案率持续走低。这一组数据背后,是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的生动写照,也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性进展。
一、低命案率不是偶然:法治根基的持续夯实
命案作为最严重的暴力犯罪,其发生频率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程度与公共安全水平。0.44起/10万人的命案发生率,意味着平均每22.7万人中才发生一起命案。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约5起/10万人)、巴西(约20起/10万人)等国家,甚至优于许多发达国家。如此低的命案率,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坚持依法治国、系统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从侦查、起诉到审判各环节,司法机关协同发力,构建起严密的法治防线。特别是在命案侦破方面,公安机关坚持“命案必破”原则,建立全国命案积案攻坚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破获大量陈年旧案,极大震慑了潜在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立法层面不断完善。《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对严重暴力犯罪的惩处力度,明确对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等恶性犯罪从重处罚;《反有组织犯罪法》的实施,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民法典》的施行,则从源头上减少因民事纠纷激化引发的刑事案件。法律体系的健全,为降低命案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二、科技赋能治安:智慧警务构筑“天网”防线
低命案率的背后,是科技与法治深度融合的成果。当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雪亮工程”。截至2024年,全国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98%以上,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犯罪预警和侦查破案。
以某东部城市为例,通过建立“智慧刑侦”平台,整合警情、人口、轨迹、通讯等多维数据,实现对高危人员的动态管控和异常行为的智能预警。2023年以来,该市命案零发生,多起潜在暴力冲突被提前干预化解。类似案例在全国不断涌现,科技手段正从“事后破案”向“事前预防”转变。
此外,DNA数据库、指纹比对系统、移动通信定位等技术的应用,使命案侦破效率大幅提升。据统计,2024年中国命案破案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部分省份实现“当年命案全破”。高破案率形成的强大威慑力,有效遏制了故意杀人等极端犯罪的发生。
三、基层治理前移: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命案的减少,不仅依赖于事后打击,更得益于前端预防。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各地广泛推广“网格化管理+基层调解”模式,数百万专兼职网格员活跃在社区街巷,及时发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情感纠葛等可能引发命案的风险隐患。通过人民调解、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方式,大量潜在冲突被柔性化解。
例如,在西南某省,2024年通过网格排查发现并干预可能引发命案的家庭暴力案件1300余起,全部实现“零升级”。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的治理理念,正是中国命案发案率持续走低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已建成五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57万个,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渠道更加畅通。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基层,全民法治观念显著增强,遇事冲动、以暴制暴的现象明显减少。
四、社会结构优化:安全感源于发展的温度
低命案率的背后,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动因。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因贫困、绝望引发的极端犯罪显著减少。
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使更多青少年获得正向引导和成长机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学校、社区、单位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有效预防因心理失衡导致的暴力行为。
此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更加精细化,物业、业委会、社区民警协同联动,形成群防群治合力。夜间经济繁荣的同时,警力部署、巡逻频次同步加强,群众夜间出行安全感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严格管控枪支弹药和危险物品,非法持枪犯罪极为罕见,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大规模恶性案件的发生可能。相比之下,一些国家因枪支泛滥导致命案频发,凸显出中国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制度优势。
五、法治信仰深入人心:规则意识成为社会共识
一个国家的命案发生率,最终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法治信仰。今天的中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正成为社会风尚。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全民反诈”行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媒体持续报道法治进步案例,司法公开透明度不断提高,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等举措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当人们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便不再诉诸私力救济;当社会普遍敬畏法律,暴力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更深层次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无讼”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塑造了中国人倾向和平解决争端的民族性格。这种文化基因,为低命案率提供了深层支撑。
结语:安全不是终点,而是法治前行的新起点
0.44起/10万人的命案发生率,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效能的有力证明。它告诉我们:安全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科技应用、基层治理和文化培育共同构筑的结果。
然而,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新型犯罪、网络犯罪、跨区域犯罪带来新挑战。未来,仍需坚持法治引领,深化警务改革,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同时关注社会心理、城乡差距、青少年成长等深层问题,筑牢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
低命案率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迈向更高水平平安社会的新起点。在这条道路上,法治将继续作为最稳固的基石,守护亿万人民的安宁与幸福。当每一个生命都被尊重,每一次冲突都有法可依,这个国家的安全感,才真正坚不可摧。(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