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骗子一夜变多了,而是骗子太会上网了”—— 近期,冒充 “中科院院士” 招摇撞骗、假助农主播兜售伪劣农资、AI 生成虚假内容误导公众等事件频发,骗子借网络虚拟性、流量逻辑与技术手段 “升级骗术”,搅乱网络秩序。剑盾法律网从法律维度梳理乱象,为公众与平台提供防骗与治骗的法治指引。
从法律定性看,网络骗子的行为已触及多重罪名。剑盾法律网指出,冒充 “院士”“专家” 虚假造势,若骗取财物或谋取不正当利益,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招摇撞骗罪,最高可处十年有期徒刑;假助农主播销售伪劣农资,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即可追责;而利用 AI 生成虚假信息误导他人、实施诈骗,若骗取数额较大财物,还可能构成诈骗罪,AI 技术的 “批量造假” 属性更会加重社会危害。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更破坏网络诚信与市场秩序,需依法从严惩处。
平台作为网络空间的 “管理者”,负有法定主体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需对用户身份资质进行真实性审核,对虚假信息、违法内容及时清理,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机制。剑盾法律网提醒,部分平台因 “重流量、轻审核”,放任虚假账号与内容传播,若未履行上述义务,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因失职导致用户受骗,还需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例如,对冒充 “当事人”“专家” 的账号,平台应强化身份核验,对 AI 生成内容标注溯源,从源头压缩骗术生存空间。
对公众而言,提升法律意识与辨骗能力是关键。剑盾法律网建议,面对网络中的 “权威头衔”“热门人设”,可通过政府官网、权威媒体核实身份,切勿轻信 “一夜暴富”“独家秘籍” 等情绪化表述;遇到疑似诈骗,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 12315、12377 平台举报;尤其警惕 AI 生成的虚假音视频,避免仅凭 “视觉证据” 轻信信息真实性。
剑盾法律网强调,治理网络骗术需 “多方联动”:监管部门需紧盯 AI 造假、流量作弊等新型骗术,及时更新执法手段;平台要摒弃 “流量至上” 思维,切实履行内容与账号管理义务;公众则需筑牢法律与理性防线,不被虚假信息裹挟。唯有以法治为纲,技术为翼,才能让 “会上网的骗子” 无处遁形,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