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辽宁智慧司法

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以"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为坐标

发布时间:2025-07-23 14:12:47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蓝图擘画的历史交汇点,法治中国建设正经历着深刻的范式变革。这种变革既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完善层面,更彰显于法治理念的深层革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同一条金线贯穿于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全过程,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发展坐标系。

一、法治保障体系的民生指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形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法治保障必须向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某地方法院2023年数据显示,涉及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案件占比达43.6%,这要求我们在"十五五"规划中建立民生权益保障专项立法机制。通过建立重大民生决策合法性审查清单制度,将"一老一小"服务、新就业形态保障等纳入法治化轨道,使法律制度成为民生改善的稳定器。

二、司法改革的公正价值重构 司法责任制改革作为"牛鼻子工程",在"十四五"阶段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某省高院2024年司法透明度评估显示,当事人对裁判文书说理的满意度仅为68.9%,这提示司法改革需向纵深推进。建议构建"三维一体"司法监督体系:通过智能审判系统实现类案强制检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审判流程,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联合评查机制,让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法律与人民的双重检验。

三、法治参与的共治格局塑造 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蓬勃发展,印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生命力。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立法联系点累计提出建议2.3万条,其中1876条被采纳。面向"十五五",应建立"立法需求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捕捉民生诉求热点,构建"群众点单、专家配单、部门接单"的精准立法机制。同时探索建立公民法治素养评估体系,将法治参与度纳入社会信用评价,培育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新型公民。

四、法治供给的科技赋能路径 数字时代的法治建设必须把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期间,全国法院在线立案率已达65.8%,但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实施"法治数字普惠工程",开发适老化智能诉讼终端,建立覆盖城乡的"法治云驿站",运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法治体验馆。通过科技手段打破法治服务的空间壁垒,让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具温度的法治体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法治中国建设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制度供给转向效能释放。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更加成熟定型的法治形态。当法治建设的每项制度设计都映射着人民期待,每个执法环节都贯穿着为民情怀,每份司法裁判都彰显着公平正义,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必将绘就出更加绚丽的民生画卷。(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