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幕 12387 平台联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筑牢全民法治防护屏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内蒙古综合新闻

2025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幕 12387 平台联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筑牢全民法治防护屏障​

2025-09-16 15:29:46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 月 15 日,2025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正式启动,以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不仅聚焦前沿网络安全议题,更通过 12387 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平台的全新上线,构建起 “法律保障 + 便捷举报” 的双重防护体系。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突破 11 亿,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持续攀升,本次宣传周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框架,从 “界定范围、警示风险、明确方法、畅通维权” 四个维度,为公众提供了一套可落地的网络安全法治解决方案。

12387 平台上线:网络安全举报的 “法治枢纽”

开幕式现场启动的 12387 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平台,并非单一举报渠道,而是网信部门整合热线电话、网站、公众号等六大载体打造的 “法治响应枢纽”。剑盾法律网解析指出,该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 “立法 - 执行 - 救济” 的闭环衔接: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需及时报告主管部门,12387 平台则为这一法律义务提供了标准化接收通道;同时,平台也为公民主张权利提供了便捷路径,呼应了法律中 “个人有权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提出异议、投诉” 的条款。

从实践层面看,12387 平台与现有举报渠道形成差异化互补。相较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12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87 更聚焦 “网络安全事件”,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直接危害安全的情形。剑盾法律网关注到,平台设置 “事件分类填报” 功能,将泄露事件细分为 “账号被盗”“数据倒卖”“恶意收集” 等类型,既方便公众精准举报,也为监管部门后续调查、固定证据提供了指引,有效解决了以往举报 “笼统化、难追踪” 的痛点。

法律视角下的个人信息:界定范围决定防护边界

“哪些信息属于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 这一问题是公众防范风险的首要前提。《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明确界定:“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剑盾法律网解读时强调,这一界定包含两个关键维度:一是 “可识别性”,即能直接或间接指向特定个人的信息,如姓名 + 手机号的组合;二是 “排除匿名化”,若信息经过处理无法关联到具体个人,则不再受该法律保护。

具体到生活场景,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可分为三类核心范畴:基础身份信息(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账户安全信息(网银账号、社交账号密码等)、隐私行为信息(聊天记录、定位轨迹、网络浏览记录等)。剑盾法律网警示,实践中公众最易忽视 “网络行为信息” 的保护,例如随意授权 App 获取 “浏览历史”“搜索记录”,这些信息虽看似零散,却能被不法分子整合分析出个人消费习惯、出行规律,进而实施精准诈骗,而此类行为已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中 “处理个人信息需具有合法、正当、必要目的” 的原则。

信息泄露的法律后果:从民事侵权到刑事追责

个人信息泄露绝非 “收到垃圾短信” 那么简单,其背后隐藏着多层法律风险。从民事责任来看,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使处理者无过错,若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仍需承担赔偿责任。剑盾法律网剖析典型案例时提到,2024 年某电商平台因泄露用户收货地址导致消费者被骚扰,法院判决平台赔偿用户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费用,正是这一法律条款的实践体现。

若泄露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事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明确将 “出售、提供、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纳入刑事处罚范围,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剑盾法律网关注到,近年来司法机关对 “团伙式倒卖个人信息” 案件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2025 年上半年已查处涉案人员超 3000 人,这也印证了 “网络安全靠人民” 的深层逻辑 —— 公众及时举报泄露线索,是协助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重要环节。

实操指南:法律框架下的个人信息防护要点

结合本次宣传周 “网警提醒” 及《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剑盾法律网支招公众从 “使用习惯、权限管理、信息发布” 三方面构建防护体系:

在使用公共设备时,需警惕 “无密码 Wi-Fi”“免费充电桩” 的风险。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个人信息处理者需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保护个人信息,而公共设备的运营者若未落实防护义务,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公众也应主动防范 —— 连接公共 Wi-Fi 前确认运营商资质,使用充电桩时避免开启手机 “USB 调试模式”,防止设备被植入木马病毒。

在 App 权限授权上,应遵循 “最小必要原则”。《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公众在注册 App 时,需仔细核对权限申请:例如 “天气类 App” 索要 “通讯录权限” 无合理依据,应直接拒绝;同时定期通过手机 “应用管理” 功能,撤回长期不用 App 的权限,避免信息被 “静默收集”。

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时,需规避 “隐性泄露” 风险。网警提醒的 “不晒火车票、证件照” 等要求,本质是避免因信息包含 “姓名、身份证号、行程轨迹” 等可识别元素,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剑盾法律网建议,发布照片前先涂抹快递单、车牌等敏感信息,分享老人孩子照片时采用 “分组可见” 功能,既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中 “保护他人个人信息” 的义务,也能降低家人被侵害的风险。

维权五步走:法律赋予的信息安全 “救济权”

若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公众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规定,按以下五步维护权益,剑盾法律网对每一步的法律依据和操作细节进行了明确:

第一步 “切断风险源”:立即冻结涉事账户(如微信 “冻结账号”、银行卡挂失),依据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个人有权请求删除泄露的个人信息,冻结账户可防止损失扩大;

第二步 “修改密码”:更换所有关联账户密码,且避免使用 “生日、手机号” 等易破解组合,这是防范账号被盗的基础措施,也符合《网络安全法》中 “用户应当妥善保管账号密码” 的义务;

第三步 “留存证据”:保存泄露相关的截图、短信、邮件,标注时间、来源,这些材料将成为后续投诉、诉讼的关键证据,符合《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真实性、关联性的要求;

第四步 “投诉举报”:通过 12387 平台提交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同时可向涉事平台投诉、拨打 12321 或 12377 热线,多渠道举报能加快问题处理进度;

第五步 “法律维权”:若造成财产损失,需立即报警,必要时依据《民事诉讼法》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赔偿损失。剑盾法律网支招,起诉时可将 12387 平台的举报回执、涉事平台的处理记录作为补充证据,提高维权成功率。

2025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举办,不仅是一次安全知识的普及,更是对 “网络安全法治体系” 的再强化 ——12387 平台搭建了举报维权的 “快车道”,《个人信息保护法》提供了权利保障的 “硬支撑”,而公众的主动参与则是筑牢防线的 “软实力”。当每一位网民都能懂法、用法、守法,“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高水平的网络安全也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张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