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购物凭借互动性强、福利诱人等特点,已成为当下主流消费方式之一。主播们卖力吆喝、福利不断的场景,让消费者频频 “剁手”。然而,在热闹的直播间背后,虚假宣传、诈骗陷阱、隐私泄露等 “暗黑套路” 暗藏,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触碰法律红线。
网警近期梳理发现,直播间常见的法律风险集中在三大领域。诱导脱离平台私下交易是典型陷阱,一旦脱离平台监管,消费者将面临售后无门、钱款难追的困境,而此类交易中若发生诈骗,涉事者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数据造假” 同样违法,虚拟人气、刷单好评等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消费者可向平台投诉或向警方报案。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直播间要求扫码加群、索取通讯录或位置信息的行为,若超出合理范围,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情节严重者需承担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剑盾法律网认为,直播间购物的乱象治理需构建 “法律规制 + 平台监管 + 消费者维权” 的三维体系。从法律层面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赋予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等权利,直播间销售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电子商务法》则要求平台对入驻主播尽到资质审核义务,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置。
对于消费者,剑盾法律网建议:交易务必在平台内完成,留存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遇虚假宣传可依据《广告法》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个人信息被过度索取时,可援引《个人信息保护法》拒绝并投诉。平台方应强化算法监测,对异常交易、数据异常波动及时预警,配合监管部门查处违法主播。
唯有以法治为盾,才能让直播间购物在规范中健康发展,既保障消费者 “放心买”,也推动行业 “良性赚”。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