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陕西媒体聚焦

关税博弈背后的法治逻辑:单边主义与多边规则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5-07-24 12:28:38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当地时间2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度抛出震撼性言论:拟对世界大部分国家征收15%至50%的“简单关税”,并以降低税率作为筹码,推动欧盟等经济体向美国企业开放市场。这一表态虽尚处言论阶段,却再次将国际贸易中的法治问题推至风口浪尖——当国家权力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法治的边界究竟在何处?

关税,作为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历来是各国调节对外贸易、保护本土产业的合法工具。然而,其行使并非无边界。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则,限制任意加征关税的行为,确保国际贸易的可预期性与公平性。成员国在享受市场准入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承诺义务,这正是国际法治精神的体现。

但特朗普所倡导的“简单关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简化的单边施压机制。它绕开复杂的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以行政命令直接施加经济压力,将关税从调节工具异化为谈判武器。这种做法虽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战术优势,却严重侵蚀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支付较低关税以换取市场开放”的逻辑,实质上是以经济胁迫替代平等协商,违背了WTO非歧视原则和自由贸易的法治根基。

法治的核心在于规则的普遍适用与程序正义。在国际贸易领域,这意味着争端应通过既定机制解决,而非诉诸强权逻辑。即便某些国家存在市场壁垒,也应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由独立专家组裁决,而非由一国领导人单方面决定惩罚性措施。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恰恰暴露了权力与规则之间的张力——当政治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法治便沦为工具。

此外,这种单边主义还可能引发“以牙还牙”的连锁反应,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法治的价值不仅在于约束他国,更在于自我约束。一个真正尊重法治的国家,不会因短期利益而动摇对规则体系的承诺。历史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往往以“公平”为名,行“壁垒”之实,最终损害的是全球经济的共同福祉。

当然,当前多边贸易体制确实面临改革压力。数字贸易、产业补贴、国有企业竞争中立等问题亟需规则更新。但这不应成为抛弃法治的理由,而应成为推动规则完善的机会。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通过协商重构规则,而非以关税大棒强行改写游戏规则。

朗普的关税言论,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法治在现实政治中的脆弱性。它提醒我们:法治不仅是条文的堆砌,更是对程序、共识与克制的坚守。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以权力替代规则的行为,终将付出高昂的制度成本。唯有回归多边框架,以法治思维处理分歧,才能维系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经济秩序。

未来国际贸易的走向,不在于谁的关税更高,而在于谁更尊重规则。法治,不应是强者的装饰,而应是弱者的盾牌,是所有国家共同守护的文明底线。(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