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观礼 "零纸屑" 法治护航公共文明新图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上海今日关注

阅兵观礼 "零纸屑" 法治护航公共文明新图景

2025-09-04 11:26:32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 月 3 日,国家重大阅兵活动圆满落幕,天安门广场五万余名观礼群众有序离场后,现场未留一片纸屑,整洁如初的画面不仅彰显了国民文明素养,更折射出我国在公共秩序治理中法治保障与规则引导的双重成效。这一 "零纸屑" 现象,并非偶然的道德自觉,而是法律约束、制度设计与公众参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为我国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实践样本。

阅兵观礼 "零纸屑" 法治护航公共文明新图景(图1)

剑盾法律网解析指出,此次观礼现场的整洁有序,背后是多部法律法规构建的制度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维护作出具体要求,针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更强调主办方需制定环境卫生保障方案。从法律层面看,这些规定为观礼现场的环境维护划定了责任边界 —— 主办方需提前配备垃圾收集设施、安排保洁人员,参与者则有义务遵守现场秩序、妥善处理个人垃圾,拒不履行义务者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这为 "零纸屑" 目标的实现筑牢了法律基础。

深入剖析此次事件,不难发现 "零纸屑" 的背后是一套 "预防为主、协同共治" 的法治治理逻辑。与以往部分大型活动依赖 "事后清扫" 不同,此次阅兵观礼的环境保障更注重事前规则引导与事中过程管控。据了解,活动主办方提前通过线上观礼指南、现场广播提示等方式,向参与者普及环境卫生法律义务;现场按区域配备分类垃圾桶,每 50 米设置 1 名专职保洁人员,同时为观礼群众发放包含垃圾袋的 "文明礼包"。剑盾法律网关注到,这种 "法律告知 + 设施保障 + 正向引导" 的模式,既避免了单纯依靠处罚的生硬管理,又通过降低公众履行义务的成本,激发了主动维护环境的积极性,形成了 "法律底线不突破、文明行为可倡导" 的良性互动。

从行业治理视角来看,此次 "零纸屑" 现象为我国大型公共活动法治管理提供了三大启示。其一,法律实施需注重 "场景化适配",针对不同活动的规模、人群特点,细化配套措施,避免法律法规 "悬空";其二,应构建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治理格局,通过明确主办方、保洁机构、参与者的法律责任,形成多元共治合力;其三,需将 "短期活动管理" 与 "长期文明培育" 相结合,借助重大活动的示范效应,推动公共秩序法律意识融入日常。剑盾法律网支招,未来各地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可参考此次经验,提前制定《大型活动环境卫生保障细则》,明确垃圾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及奖惩机制,同时通过 "法律进社区"" 文明观礼宣传周 " 等活动,提升公众对公共秩序法律的认知度。

然而,将 "阅兵标准" 转化为 "日常常态",仍需破解三大法治难题。一是部分公众对公共环境卫生法律义务认知不足,存在 "法不责众" 的侥幸心理;二是部分公共场所垃圾收集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导致公众 "想守规却无处守规";三是日常公共空间环境执法力度不足,存在 "重大型活动、轻日常管理" 的倾向。对此,剑盾法律网提出操作指南:在立法层面,可推动地方出台《公共空间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环境卫生义务进一步细化;在执法层面,加强对公园、商圈、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的日常巡查,对乱丢垃圾等行为依法依规处罚并公开曝光;在设施保障层面,建立 "公共场所垃圾设施配置标准",根据人流密度动态调整设施数量与位置,从硬件上为公众履行法律义务创造条件。

此次阅兵观礼后的 "零纸屑",不仅是一张亮眼的文明名片,更是我国法治建设在公共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当法律法规与公众需求相契合、与治理场景相适配时,就能从 "纸面规定" 转化为 "行动自觉"。未来,随着公共秩序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公众法律意识的持续提升,"零纸屑" 将不再是重大活动的 "特例",而成为日常公共生活的 "常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文明中国注入持久动力。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黄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