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要闻
视频专栏
法制聚焦
政法动态
以案说法
今日关注
法制新闻
数智法治
社会关注
数据法眼
媒体聚焦
智慧司法
民情民生
法治观察
民生热点
警民互动
关于我们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辽宁
吉林
广西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黑龙江
网站首页
时政要闻
视频专栏
法制聚焦
政法动态
以案说法
今日关注
法制新闻
数智法治
社会关注
数据法眼
媒体聚焦
智慧司法
民情民生
法治观察
民生热点
警民互动
关于我们
与时间赛跑,他们“石”刻守护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上海智慧司法
与时间赛跑,他们“石”刻守护着
2025-07-01 12:17:28
来源:人民法院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小
大
石窟艺术,一眼千年。
2024年4月20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甘肃省林区中级法院四家法院在重庆签订《石窟寺类世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协作协议》,联手建立石窟寺类世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战略合作机制。
莫高窟的绚烂壁画、云冈石窟的皇家气度、龙门石窟的盛唐风华、大足石刻的市井烟火,从大漠深处的壁画到山崖间的千年佛像,背后有怎样的守护故事?6月14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举行了《“石”刻准备着 共护千年文化瑰宝》主题直播,四位视频创作者与记者一起,共同走近千年石窟,触摸千年文化遗产的温度,聆听背后守护者的故事。
“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在敦煌研究院莫高学堂的老师关燕茹眼中,壁画是活着的。
“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关燕茹对记者说,壁画不是永久不变的,它更像是一个生命,正面临着衰老的威胁。
疱疹、地仗破损、烟熏、泥渍……在莫高学堂,关燕茹向记者直观展示了壁画具体面临的病害,触目惊心,每一种都是“无声”的侵蚀。
莫高窟的洞窟中,有些壁画已经大面积脱落,能不能重新给它们画完整?敦煌壁画的局部出现了问题,可以用颜料给它们补上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关燕茹介绍,文物保护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要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关燕茹动情地说。
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检测中心副主任闫宏斌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文物保护更多的是保护不是创新,用最稳定的技术最大限度去保护,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为了对石窟环境和石窟风化情况进行整体评估,从2012年开始,云冈石窟先后设立了五百余个监测点,涵盖了文物本体、洞窟微环境、周边气象环境、地下震动、地表沉降等多方面的监测。
“砂岩表面的风化比较小,远看石窟光鲜亮丽,其实近距离观看可以发现小的缺陷是特别多的,以后都会随着时间流逝一片片掉落,我们从边缘封堵起来之后,掉落的趋势可以在短时间内被遏制。”闫宏斌指向一处正在被修复的岩体,“这是一个不停要做的工作。”
对于视频创作者梁芊予而言,云冈石窟并不陌生,此次重逢却让她有了新的感受。“当我再次见到云冈石窟,打动我的,不只是那股来自天地的磅礴之气,更是传承了千年的一种接纳变化和挑战的韧劲儿。”梁芊予说,这种韧劲儿依然体现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体现在每一位云冈守护者的身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代人,坚持不懈地传承下去。”
与云冈石窟不同,龙门石窟的摩崖石刻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面临的主要病害威胁是岩体的稳定性、石刻表面风化和洞窟渗漏水。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心坚介绍,他们采用3D打印技术,为裸露在外易遭风化的造像搭起“雨棚”,“既达到保护效果,又保留文物原始的样子”。
渗水、风化、变形……面对千年风霜的侵蚀,重庆大足石刻拥有自己的“专属医院”——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在这里,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带记者参观了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修复室、监测预警中心等。“这里就是石刻的‘体检中心’和‘康复中心’,承担着全区可移动文物和石刻本体的修复重任。”她介绍,团队已成功实施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30余项重大工程,让饱经沧桑的石刻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历经千年的石窟,如何能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触摸到历史的年轮?科技力量正在为文物保护打开新的维度。
“太轻了,这尊佛头比我想象中要轻很多,因为它看起来真的很像石头的质感!”在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数字化展厅,视频创作者钟小朋友轻松抱起了一尊失而复得的“佛头”,发出了惊叹。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与文献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刘瑛介绍,这个“佛头”,正是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奉先寺北壁金刚力士外侧居中立佛缺失的佛首。如今,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收集数据,3D打印让它们实现了“身首合一”,昔日被盗掘的佛头得到了数字化新生。
“守护好这份厚重的历史文脉,法治是关键屏障”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周边青山环绕、溪流潺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承载着自然之美,更是守护千年石窟艺术的重要屏障。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却存在着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
被告人邓某在未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先后两次将从河南省某润滑脂有限公司运输的72.99吨危险废物,倾倒至大同市云冈镇荣华皂村汉泥沟中,这样的行为无疑对云冈石窟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法院云冈文化保护法庭经审理,以污染环境罪,依法判处被告人邓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这起案件成为云冈文化保护法庭成立以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的典型,谈及此案的审理意义,该庭庭长朱国锋表示:“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这个案子的审理有效维护了云冈石窟周边生态环境安全。”
“守护好这份厚重的历史文脉,法治是关键屏障。”面对镜头,重庆环境资源法庭法官朱锐坚定地说道。他介绍道,2023年12月成立的重庆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全市相关环境资源案件,构建起“1﹢1﹢6”环境资源审判新格局。
“我们特别注重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的有机结合,”朱锐强调,“就是要用法治力量,为文物和文化遗产构建起新时代的坚实屏障。”
提及现存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甘肃省敦煌市人民法院法官赵静如数家珍:“如今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包含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还有地方性法规。像文物保护法、刑法、民法典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之外,敦煌法院也在积极探索文物司法保护新路径。赵静接着介绍,敦煌法院已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办案点,同时积极筹建文旅法庭。通过这些举措,系统构建起石窟文物保护巡回审判模式。“我们还会深入石窟周边地区,开展普法宣传与巡回审判工作,让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赵静表示,希望通过司法力量,为文物保护筑牢法治屏障。
此前鲜少关注文物保护领域的视频创作者柒月白泽深受触动,她忍不住感叹:“听完赵法官的介绍,我才意识到文物保护意义重大。以后我一定要多学习相关知识,从文物参观者转变为守护者!”
视频创作者蓉儿是一名国风插画师,石窟中精美的雕刻、墙上的花纹都是她日常创作的灵感来源,当她在大足石刻博物馆驻足参观时,看到斑驳的石刻和褪色的花纹,情绪不免产生共鸣:“作为一名插画师,我可以通过画笔,把佛像原本的样子描绘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了解这些宝贵的文物。”
龙门石窟前,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任海霞进一步分享了普通人参与石窟保护的方式。“首先可以从自身做起,做到不触摸、不刻画、不攀爬。”她补充道,“平时我们也在定期开展很多石窟保护的志愿活动,比如宣传石窟的保护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参与志愿巡逻等各种方式,大家都可以积极加入!”
协同发力,从石刻中汲取“治理智慧”
文旅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法治护航,千年石窟的守护,需要强大的合力支撑。从协同治理到创新服务,各地在文物保护上也有着自己的“治理智慧”——
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法庭立足大足石刻儒释道和谐共生的文化精髓,首创“诉讼冷静”理念,建立起机关、镇街、村社三级联动的“诉讼冷静”体系;
云冈文化保护法庭联合云冈研究院、区检察院、公安分局、生态环境分局等多家单位,召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共同探讨环保执法司法新理念、新方法;
洛阳法院会同洛阳检察机关、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文物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有效衔接法院审判、检察监督以及行政执法;
甘肃法院加强与文物行政部门等单位的协作配合,以公益诉讼为牵引,持续做强做优“生态﹢文化”“惩治﹢预防”司法品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保护格局。
多方合力,让陈列在中华大地的世界文化遗产真正“活”了起来。
在大足石刻景区内,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法官蒋爱廷正站在一个特别的“车”旁。“这是我们服务文旅的‘移动堡垒’——‘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她自豪地介绍。大足区法院联合区文旅委,常态化将这个集诉讼服务、巡回审理、司法宣传于一体的“车载便民法庭”开进景区。“它就像一个开到游客身边的‘司法服务站’,高效化解旅游纠纷,为咱们热辣滚烫的文旅产业保驾护航。”蒋爱廷介绍道。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云冈石窟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煤矿。“我们主动邀请云冈石窟周边煤矿、工厂、企业和商户,联合发起倡议,共同保护云冈石窟生态环境。”据朱国锋介绍,一些矿口因为距离石窟特别近已经关闭,对于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矿区也进行了深埋处理,并开展覆土、植绿等生态修复工作。
在敦煌,法官团队也进驻文旅调解服务中心,开启文旅和法院的又一次“深度联动”。敦煌市文旅局副局长张晓柠介绍:“我们通过诉调对接、调解前置,实现涉敦煌景区门票、民宿服务、文化体验等纠纷快速响应、就地解决,打造‘投诉快处、纠纷速调、诚信共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有效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提升敦煌旅游服务口碑。”
“我们将传递依法保护石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司法信号,通过法律的声音调动社会各界对石窟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周雷目光坚定,信心满满。
从文物保护到生态治理,从科技力量到法治护航,石窟艺术一眼千年,守护之路永不止步。
当更多力量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看到,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份守护都在为千年文明注入新的生机。(记者 李璇)
[责任编辑:邹添盛]
顶部
打印
加入收藏
新华图讯丨习近平乘检阅车经过金水桥驶上长安街
黄渤海开渔启护航行动 海上安全需法律护航
习近平和彭丽媛为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携手开放合作 同筑共赢之路
时政微观察丨从习主席引用的古语读懂“上合力量”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启幕 法治合作成发展新引擎
总书记西藏行丨记者手记:看北斗星不迷路 跟党幸福
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的法律责任与安全反思
今日关注
阅兵观礼 "零纸屑" 法治护航公共文明新图景
洛阳老城区领导汉服调研 文旅发展法治新实践
深度剖析:新版英语教材真的“难倒众生”?
智慧司法
抗战胜利 80 周年 和平传承的法治守护与实践
29 岁林宇借姐弟恋诈骗千万 普陀检方已公诉
14 人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获刑 商业秘密保护再敲警钟
“老赖” 坐一等座,限高漏洞与法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