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三年减 9200 万张 法律视角解权益痛点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香港智慧司法

信用卡三年减 9200 万张 法律视角解权益痛点

2025-09-09 20:20:37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央行与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信用卡行业正迎来 “退潮”:截至 2025 年 6 月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较 2022 年峰值减少 9200 万张,14 家上市银行上半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缩水近 2000 亿元。行业规模收缩的同时,消费者投诉量突破 41 万条,乱扣费、高利息、不知情办卡等问题频发。剑盾法律网结合典型案例与法律规定,剖析行业乱象背后的法律责任,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操作指南。

信用卡三年减 9200 万张 法律视角解权益痛点(图1)

行业收缩下的权益缩水与隐性侵权

信用卡 “退潮” 不仅体现在数量减少,更反映在权益缩水与服务降级。多家银行取消办卡礼品,仅保留小额抵扣金,部分高端卡权益大幅削减:光大银行调整贵宾休息室权益,招商银行提高经典白金卡年费兑换门槛,浦发银行终止里程兑换服务。而消费者遭遇的隐性侵权更值得警惕:罗小白在机场被误导办理 “川航免费会员”,实则为中信银行信用卡,若未及时注销可能产生 200 元年费;秦风为帮他人冲业绩办卡,因未被告知 “不消费仍收年费”,一年后莫名背负 300 元欠款及逾期利息。

剑盾法律网解读,此类 “不知情办卡”“隐瞒收费规则” 的行为,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银行或办卡人员若未明确告知信用卡属性、年费标准、逾期后果等关键信息,导致消费者误办卡、误扣费,消费者有权依据该法第五十五条,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并承担惩罚性赔偿。

逾期利息争议:“两天超 1000 元” 的法律边界

信用卡用户陈西的遭遇更凸显利息规则透明度问题。她在还款日偿还最低还款后,逾期两天还清剩余款项,却被收取 1000 余元循环利息。招商银行客服解释,循环利息从账单入账日起全额收取,且规则已载明于领用合约。但陈西表示,办卡时无人告知,APP 还款页面也无明显提醒。

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剑盾法律网指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以 “显著方式” 提示消费者利率计算方式、逾期责任等重大条款。若银行仅在冗长的领用合约中模糊载明,未在 APP、账单等高频接触场景进行重点提示,可能构成 “格式条款无效” 情形 —— 依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消费者若遇此类情况,可主张该利息条款对自己不产生约束力,并要求银行退还不合理收费。

监管新规与行业转型:消费者如何应对?

2025 年 8 月,央行拟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引发市场对利率差异化的讨论。新金融专家余丰慧指出,此举可能使优质客户利率降低,但高风险客户面临更高成本。剑盾法律网提醒,利率市场化后,消费者需更加关注自身信用状况,同时警惕银行以 “浮动利率” 为名变相提高收费。

针对当前信用卡行业乱象,剑盾法律网为消费者提供三点维权操作指南:一是办卡时务必核实卡片属性,要求工作人员书面说明年费、利息、权益等关键信息,避免 “被办卡”;二是还款时留意账单明细,对不明收费及时联系银行,保留沟通记录,若协商无果可向银保监会投诉(投诉电话 12378);三是注销闲置信用卡时,需确认注销成功并收回卡片,避免因 “睡眠卡” 产生年费或被盗刷风险。

从行业洞察来看,信用卡从 “规模扩张” 转向 “精细化运营” 是必然趋势,但银行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剑盾法律网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合规审查,尤其是格式条款备案与信息披露监管;银行需优化服务流程,在权益调整、收费变更时提前公示并充分告知消费者;消费者也应提升法律意识,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刘小语)

[责任编辑:沈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