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进入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的关键阶段。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热点。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从基础设施升级到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更新不仅重塑了城市的面貌,更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我国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问题。大量上世纪建设的住宅小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部分老城区功能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停车难、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更新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性提升。它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最贴近群众生活的工程之一。各地在推进过程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加装电梯、修缮外立面、完善适老化设施、增设停车位等方式,切实解决居民出行难、如厕难、洗澡难等突出问题。
例如,北京市朝阳区某老旧小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水电气暖管网全面更换,并新建了社区食堂、健身广场和儿童游乐区。改造后,小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物业缴费率也显著提高。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脉。许多城市在推进更新过程中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更新”方式,既保留了江南水乡风貌,又引入文创市集、非遗展示等新业态,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
这种“修旧如旧”的做法,不仅提升了街区的整体形象,也为原住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城市更新还强调对公共空间的系统性优化。不少城市开始重视“15分钟生活圈”建设,通过打通断头路、增设口袋公园、完善慢行系统等方式,构建更加便捷、绿色、安全的城市空间体系。
杭州市拱墅区通过整治废弃厂房,打造了一个集办公、休闲、展览于一体的文创园区,不仅激活了低效土地资源,也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而深圳南山区则通过对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保留了低成本居住空间的同时,提升了整体环境质量,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更新成效显著,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资金筹措难题。由于涉及面广、投资大,仅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支撑大规模更新项目。其次是居民意见分歧。不同群体对更新方案存在不同诉求,容易引发矛盾纠纷。此外,如何在更新过程中避免过度商业化、防止“千城一面”,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解决方案: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未来的城市更新应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共建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有温度、有活力、有品位的美好家园。(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