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西藏社会关注

2025年数字鸿沟下的银发族生存图鉴

发布时间:2025-07-16 17:43:56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2025年的城市街头,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已突破98%,从无人超市到AI问诊,从无人驾驶到智慧养老,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然而,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却逐渐被边缘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淘汰

一、便利背后的困境:当生活变成一道选择题

在南方某省会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72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排了两个小时队,只为办理一张电子医保卡。他掏出老花镜,反复核对手机屏幕上跳动的验证码,手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以前看病直接带本子就行,现在挂号、取药全得用手机。他的声音里透着无奈。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银行关闭线下窗口,公交站取消实体站牌,医院推行全面预约制……每一项旨在提升效率的改革背后,都暗藏着一道无形门槛。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网民比例虽较五年前翻倍,但仍不足40%。那些未能跨过数字鸿沟的老人,正被迫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过起半地下生活。

更严峻的是认知断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团队调研发现,65岁以上群体中,能独立完成扫码支付、视频通话等基础操作的仅占32.7%,而理解健康码动态规则的比例更是低至19.4%。当整个社会默认扫码即常识,技术便利便异化成了代际歧视。

二、沉默的成本: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尖锐碰撞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预计2025年末将突破3亿大关。这个庞大群体中,约65%生活在县域及以下区域,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鸿沟,更是资源错配的残酷现实。

在中部某农业县,智能灌溉系统取代传统农具已有三年,但71岁的菜农李桂芳仍在用铁锹丈量土地。“APP里那些按钮像天书,再说手机流量太贵。她指着田埂边的自动喷淋装置苦笑,那玩意儿我们只敢白天偷偷看一眼。这种技术排斥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损失,更滋生出深层的心理创伤——超过七成受访老人承认怕给年轻人添麻烦

经济代价同样触目惊心。某公益基金会测算显示,因数字障碍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误诊成本、交通不便等隐性支出,每年给老年群体造成超2000亿元经济损失。这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GDP总量,在无形中被悄然蒸发。

三、破壁之路:重构适老化生态的三大支点

在深圳某智慧社区试点,银发族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社区活动中心每周开设数字急诊课,由青少年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教学;便利店设置银发专窗,保留现金结算通道;甚至电梯里都安装了语音交互系统,老人只需说声回家就能自动选层。这些细节折射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理念——不是让老人适应技术,而是让技术理解人性。

政策层面也在加速突围。2025年新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通用规范》正式实施,明确要求政务类APP必须设置长辈模式,电商网站强制添加语音导购功能,智能终端预装防诈骗辅助系统。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教育部将数字反哺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体系,推动形成跨代际的技术传递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力量的觉醒。某头部手机厂商推出无广告纯净系统,通过极简界面赢得百万老年用户;短视频平台开发方言识别引擎,让西南山区老人也能享受在线教育。这些创新证明,适老化改造不是技术倒退,而是开辟蓝海市场的金钥匙。

四、未来图景:构建包容性数字文明

在上海长宁区的代际融合实验室,每周都有大学生和退休工人共同参与产品设计。最近诞生的爆款产品是一款逆向教学APP”——年轻人需完成十项传统生活技能考核才能解锁高级功能。我们要打破技术等于年轻的迷思。项目负责人强调,真正的数字文明,应该让每个年龄层都成为创造者而非淘汰者。

展望2025年下半年,随着首批数字原住民步入老年,适老化命题将面临新变局。或许未来的智能设备会出现渐进式复杂度调节功能,就像汽车的自动挡与手动挡切换;也可能诞生跨代际社交平台,让祖孙三代在虚拟空间共建家庭知识库。

这场关乎两亿多人尊严的技术革命,终将指向一个终极命题:当人类创造出改变世界的科技,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让它服务于每个生命?答案或许就藏在某个社区课堂里,当白发苍苍的手终于稳稳握住智能手机时,那抹欣慰的笑容中。(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