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西藏数智法治

以法为盾,守护这湾“蓝”

发布时间:2025-07-18 12:18:2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浏览:
【字体大小:

核心阅读

在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一组组蔚蓝大片中,美丽海湾建设的秘诀正逐一展现出来,“以法为盾”在其中显得越发清晰。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和沿海地方,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让美丽海湾的环境之优、生态之美、治理之效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惠及更为广大的社会公众。

□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本报记者 张维

“玻璃”海水,“鲸喜”不断,海豚欢跃,候鸟成群,在海风里畅享浮天无岸的壮阔与宁静……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生态图景,来自位于广西北部湾海域中部的涠洲岛。

这里,海水碧蓝见底,海底活珊瑚分布面积大,岛上名胜风景区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多年来,涠洲岛近岸海域水质均为一类水质,2023年涠洲岛布氏鲸个体识别累计达60头,珊瑚覆盖度由2021年的14.7%提高到2023年的23.2%……

以法为盾,守护这湾“蓝”(图1)

图为涠洲岛的“果冻海”。(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是谁在呵护这湾“蓝”?正是法治。在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一组组蔚蓝大片中,美丽海湾建设的秘诀正逐一展现出来,“以法为盾”在其中显得越发清晰。

立良法保善治

可以赶海捕鱼、寻鲸踏浪的涠洲岛,是我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这里不仅景色秀美,生态资源也十分丰富。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布氏鲸就生活在这里。在观鲸者的描述中,在这片海域,有机会看到巨大的布氏鲸跃出水面,头顶喷出一蓬水柱,随后拱起后背,镰刀一样的背鳍和尾鳍划破海面,带起一片浪花后,又从金灿灿的海面上消失。

涠洲岛海域是我国近海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现的、已知唯一的大型鲸类捕食场所。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负责人陈默说,“1月到4月,布氏鲸在涠洲岛出现的概率很大,基本每天都能看到十几头。”

布氏鲸何以对北部湾情有独钟?陈默解释道:“原因很简单,食物在这里。涠洲岛—斜阳岛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棱鳀、沙丁鱼等布氏鲸喜爱的集群鱼类广泛分布,吸引鲸群在特定季节前来捕食。”

广西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常年达90%以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前列,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这背后,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北海市于2018年7月1日颁布施行《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从海岸线3公里扩充到6公里。这是2015年全国新获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中最早开展的海洋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海岛立法保护力度走在全区乃至全国前列。

据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建设开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实施前,涠洲岛生态保护尚缺全面性和系统性。《条例》实施后,岛上水资源、海砂、火山石、标本化石、珊瑚礁等珍稀资源以及海岛地质地貌等都得到了严格保护,系统保护力度大大提高。

在《条例》的施行助力下,2022年,北海市在争取到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基础上,累计投入1.22亿元实施涠洲岛海岛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防风林104.81公顷、珊瑚礁30公顷;投放人工礁体1400个,建设珊瑚苗床120个,促进涠洲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布氏鲸个体识别数在2024年达到了创纪录的60头。

立良法、保善治。根据《条例》规定,涠洲岛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广西首个“海上枫桥”联合调处中心成立,联合多方力量调解处理涉岛生态环境纠纷案件,依法打击海上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保护布氏鲸普法宣传活动,为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管、快、创”化解海岛旅游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并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

《条例》对海岛垃圾处理等作出明确禁止性规定。随着《条例》的实施,当地不断完善“净滩+限塑”机制,推进“零废弃”海岛建设管理制度化,打造“无害化处理”示范点,探索建立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试点,持续推动“零废弃生态示范村落”及“零废弃”海岛民宿等试点创建。

以法治作为守护之盾成效斐然,难怪涠洲岛的“果冻海”被游客惊呼“简直不要太美”。

强监管促协作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大港湾湾区,今年初也入选了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在它的美丽海湾建设经验中,法治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享有“半城青山半城碧海”美誉的惠安县,大港湾湾区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海洋生态魅力。

据了解,当地坚持把防沙治沙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深化风口造林经验探索。目前,惠安已在沿海沙滩营造15公里沿海防护林带。

“大港湾湾区环境并非天生丽质。”惠安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康志勇介绍说,除了建起“绿色防线”,惠安还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建设“蓝色海湾”。

惠安是千亿经济强县,拥有石化、石雕等产业,沿海工业经济发达。“泉惠石化工业园区是我们重点监管的工业园区,执法监管人员日常都用‘火眼金睛’时刻盯着。”康志勇说,从项目审批开始,他们就要求结合园区企业污染物特征配套建设专用污水处理厂,园区内所有涉污管道均要求明管架设。企业污水经初步预处理达标,再连接到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统一处置后实施深海排放,同时通过监控联网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24小时在线监管。

石雕产业是崇武镇的重要产业,有大量的石渣石粉产生。为促进石雕行业绿色发展,惠安启动石雕行业转型提升行动,累计关闭取缔592家、整改提升370家,引进培育石粉回收利用企业3家,年均处理石粉泥水可达30万立方米,推动石材尾料“变废为宝”。

据了解,泉州市还创新构建了海洋生态跨域立体联动保护模式。惠安县检察院倡议并发起成立“护卫泉州海岸线生态检察联盟”,携手6个县域检察机关作为联盟单位,建立办案协作、专项业务、调查研究、普法宣传等检察联动协作机制。并创新一体化海上联防联控模式,组建惠安海上综合执法合署办事处,有效整合海警、渔政、海监、海事等海上执法力量,建立联席会议、信息互通、联合执法、搜救合作等制度,实现海上信息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如今的大港湾已成为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最好的湾区之一,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新常态。

创机制见成效

在福建厦门同安湾的美丽海湾建设中,同样能够看到法治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厦门同安湾有五缘湾湿地公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和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厦门市跨岛发展的核心区。在粼粼波光下,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栗喉蜂虎从濒临灭绝到现今超3000只,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60头增加到如今的80余头。

从前,这里是养殖滩涂、传统渔村、浅滩浊水;现在,这里是滨海湿地、生态新城、亲海胜地。论起变化的根本原因,就要从厦门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说起。厦门从自身特色出发,全面实施同安湾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先后颁布《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等30余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形成了以国家法律为遵循、地方性法规为基础、部门规章制度为配套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还百姓一片碧海银滩,当地对于海漂垃圾的依法治理尤其值得一提。通过创新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信息化的海漂垃圾治理机制,招募200多个海岸保洁员,确保海漂垃圾日产日清,形成源头减量、治污保洁、清理转运的全链条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格局。数据显示,如今的同安湾海漂垃圾覆盖度0.23‰达到“清洁”水平。

海不辞水成其大,陆海同治碧波清。建设海洋强国,生态是基础底色;打造美丽中国,海洋是重要阵地。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和沿海地方,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让美丽海湾的环境之优、生态之美、治理之效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惠及更为广大的社会公众。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