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音乐人汪苏泷工作室就网络上部分用户发布不实及不当言论一事正式发声,宣布已委托专业律师事务所启动法律程序,坚决维护艺人合法权益。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边界的广泛讨论,也再次将“依法治网”这一议题推至舆论前台。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的侵权、造谣、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也屡见不鲜。一些网民误以为“网络匿名”即是“言论免责”,在社交平台肆意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甚至恶意中伤公众人物。这种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德,更触碰了法律底线。
汪苏泷工作室的及时回应,体现了权利人对法治的坚定信仰与依法维权的理性态度。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同时,《网络安全法》也明确指出,网络使用者应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使用网络,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此次委托律师采取法律措施,正是对上述法律精神的有力践行。
从更深层次看,该事件折射出公众人物在数字时代面临的特殊挑战,也凸显了法治在调和网络秩序与言论自由之间的重要作用。法律并非限制表达,而是为表达划定合理边界。只有在法治框架下,网络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艺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网络侵权问题,这不仅是个人维权的体现,更是全社会法治意识提升的缩影。司法机关也不断加大对网络谣言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网络治理格局。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一位网民的自觉,更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汪苏泷工作室的维权行动,既是对个体权利的捍卫,也是对法治精神的弘扬。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权利,共同构建一个理性、文明、法治的网络社会。(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徐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