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吉林民生热点

老旧小区改造焕新颜,居民幸福指数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5-07-16 17:25:54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然而,在城市发展的光鲜背后,一些老旧小区却逐渐显露出老态龙钟的问题。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大痛点。为回应群众关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全国多地陆续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掀起了一场民生温度的城市更新行动。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它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模式,此次改造更注重微更新”“微改造,强调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社区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化等手段,让老小区焕发新生机,让居民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围绕楼体整修、屋顶防水、外墙保温、电梯加装、绿化提升、道路硬化、照明改善等方面展开。同时,还结合适老化改造,增设无障碍设施,增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食堂等便民服务点,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改造过程中,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机制逐步建立,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显著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仅是面子上的翻新,更是里子上的提升。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例如,一些小区通过加装智能门禁系统、视频监控设备,提升了小区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改造排水管网,解决了雨季积水问题;通过加装电梯,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上下楼不再成为难题。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在改造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的城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实现资金多元化投入;有的地方结合社区治理创新,推动物业公司与居民自治组织协同管理,提升小区后续维护水平;还有的地方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文化根脉。这种一区一策的改造思路,既尊重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也体现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新,更是社会治理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过去,老旧小区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管理而陷入年年修、年年坏的怪圈。如今,通过引入社区治理机制,推动居民自治、物业管理和政府服务的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此外,老旧小区改造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小区房价稳中有升,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同时,改造工程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建筑工人、设计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等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说,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经济工程、社会工程。

当然,老旧小区改造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资金筹措压力大、居民意见难统一、施工周期长、协调难度高等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财政支持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如何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实现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对此,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解决路径。例如,建立居民议事会机制,让居民全程参与改造方案制定、施工监督和后期管理;引入设计师进社区制度,让专业力量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推广菜单式改造模式,让居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改造项目,提升满意度。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改造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老旧小区改造,改的是房子,暖的是人心。它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随着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小区正逐步告别脏乱差,迎来净序美,成为居民心中真正的幸福家园

未来,老旧小区改造还需进一步深化,既要注重硬件提升,也要加强软件配套;既要解决当前问题,也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政府引导,也要多方协同。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居民更有尊严,让幸福更有质感。

这场民生温度的城市更新行动,正在悄然改变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