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7 月 23 日至 29 日的极端强降雨,致使北京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截至 7 月 31 日 12 时,全市因灾死亡 44 人,失踪失联 9 人。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 31 人,而失踪失联人员中,有 4 名是奋战在一线抢险救灾的村党支部书记。这场灾害共造成 30 余万人受灾,2.4 万间房屋受损,北部山区 312 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在这场灾难面前,法治的力量与责任贯穿始终。从灾难预警阶段开始,相关法律法规就明确了政府部门的预警发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政府需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警报、公布应对措施与处置情况。此次北京面对强降雨,相关部门及时发布红色预警并启动一级响应,正是依法履行职责,为民众争取防灾避险时间。
救援行动中,法律规范着各方行动。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依据相关法规,冲锋在一线营救受困群众。全市共转移群众 10.4 万人,营救受困群众 5400 余人,每一次救援行动都遵循着救援程序与安全规范,保障救援人员与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例如,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累计接警 1.6 万余次,在救援中,其行动严格按照消防救援相关法律规定,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成立前沿指挥部与指挥所,确保救援高效有序。
而在灾后重建阶段,法治同样不可或缺。对于受灾群众的安置与救助,有《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规作为依据。政府紧急调拨 15 类、30 万件日常生活和抢险救灾物资,利用体育馆、学校等场所集中安置受灾群众,这些举措均依法依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同时,对于因灾受损的基础设施恢复,如交通、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依据行业法规,全力开展抢修工作。目前,424 条阻断的乡村公路中已抢通 364 条,213 个断电的行政村已恢复 105 个,72 条损毁的通信光缆已恢复 23 条,1971 个退服基站已抢通 638 个,这一系列成果都是在法治框架下高效推进的体现。
剑盾法律网一直密切关注此类灾害事件中的法治进程。在此次北京防汛救灾过程中,剑盾法律网通过专业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助力公众理解政府行动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同时监督救灾工作依法开展。未来,剑盾法律网也将持续聚焦,为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法治建设提供专业支持,确保每一次应对灾害的行动,都在法治轨道上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