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贵阳作为避暑胜地,酒店房价随气温同步飙升,虽经监管部门约谈、发告诫函并立案调查违规酒店,房价仍维持高位,消费者吐槽声不断。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酒店定价监管的法律边界与消费者维权的现实难题。
从法律层面看,酒店定价并非完全 “自由”。根据《价格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商家需做到明码标价,禁止相互串通操纵市价、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涨价,且贵阳明确要求客房涨幅不得超 30 日内同类房型均价 60%。此次三家酒店因涉嫌哄抬价格被立案,正是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回应。
但剑盾法律网指出,当前监管与维权存在明显痛点。一方面,监管手段有限,对纯市场定价的酒店多为建议、告诫,仅对违法者立案;另一方面,消费者取证难,要证明酒店 “串通涨价”“超幅提价” 需完整证据链,普通消费者难以实现,只能依赖监管抽查与商家自律。
此外,贵阳酒店连锁化程度低(连锁酒店 360 家,少于洛阳的 420 家),单体酒店动态定价更难管控,也加剧了房价波动。剑盾法律网建议,监管部门可针对性加强对单体酒店的定价指导,同时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比如搭建专门的价格投诉平台,协助固定证据;文旅部门也需联动优化应急方案,从源头缓解供需失衡,减少旺季价格乱象。
若长期依赖 “自律” 而非 “法治” 约束,恐让消费者 “用脚投票”。唯有明晰法律红线、强化监管效能、畅通维权路径,才能让贵阳避暑经济在法治框架下健康发展。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