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中国儒意(00136.HK)发布公告称,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儒意星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快钱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达成股权转让协议,拟以 2.4 亿元收购快钱 30% 的股权。此次交易不仅是中国儒意继控股万达电影后对万达系资产的又一重要布局,更标志着这家以影视、流媒体为核心的企业正式跨界切入第三方支付与金融科技领域。
根据公告,快钱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是 2011 年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深耕大中型企业综合支付解决方案多年。其业务亮点在于海外布局与数字人民币领域的先发优势 —— 已推出跨境收付款、全球收单、跨国人民币结算等跨境产品,并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首批合作机构,具备全面受理数字人民币的能力,深度参与数字人民币及跨境支付场景的应用推广。
中国儒意在公告中明确,交易完成后将成为快钱单一最大股东,但快钱不会成为其附属公司。这一股权结构设计既保留了快钱的独立运营空间,也为中国儒意借助快钱的支付牌照与技术能力铺路。对于收购目的,中国儒意直言,此举旨在拓展第三方支付及金融科技业务,与现有在线流媒体、在线游戏及万达电影线下影城业务形成协同效应,例如通过支付场景打通影视内容消费闭环,提升用户体验。
此次收购并非中国儒意首次跨界布局。回溯其发展历程,公司前身为马斯葛集团,2015 年被恒大与腾讯收购后更名恒腾网络,2020 年通过收购儒意影业与南瓜电影切入影视与流媒体领域,2022 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儒意。在恒大退出后,“儒意系” 实控人柯利明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于 2024 年 4 月完成对万达投资 100% 股权的收购,间接控股万达电影,取代王健林成为其实际控制人,搭建起 “影视制作 + 院线发行 + 流媒体” 的全产业链布局。
如今跨界收购快钱 30% 股权,是 “儒意系” 版图向金融科技延伸的关键一步。从业务协同看,快钱的企业支付能力可服务于万达电影的线下票务、广告招商等场景,其数字人民币受理能力也能为影视消费场景提供新型支付选择;而快钱的跨境支付优势,则可助力中国儒意的影视内容出海、海外版权采购等业务降本增效。这种 “内容 + 支付” 的组合,在互联网行业并非孤例,但对于以影视为核心的企业而言,仍是一次颇具想象力的跨界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儒意在公告中特别强调,此次交易需满足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内的多项先决条件。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的股权变更若涉及实际控制人变更或持股 5% 以上股东变动,需经央行批准。尽管此次中国儒意收购的是 30% 股权且不构成控股,但作为 “单一最大股东”,其股权变动仍可能触发严格的监管审查。
监管层对支付牌照转让的审慎态度,源于支付业务与金融安全、用户资金安全的高度关联性。快钱作为首批持牌机构,其牌照资质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领域,此次股权变更能否通过央行审批,将直接决定交易的最终走向。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儒意若能顺利完成收购,不仅可获得稀缺的支付牌照资源,更能借助快钱在数字人民币领域的先发优势,抢占金融科技赛道的先机;但若审批遇阻,其跨界布局的节奏可能被迫调整。
从影视行业到金融科技领域,中国儒意的此次收购既是资本版图的扩张,也是应对行业周期的战略调整。在影视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通过跨界布局寻找新增长点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而快钱能否成为 “儒意系” 的下一个增长引擎,除了业务协同效应,还需过好监管审批、整合运营这两关。这场 2.4 亿元的交易,最终能否为中国儒意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仍有待时间检验。(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