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智法治

大暑炎炎守初心 法治清风润民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15:30:46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七月流火,暑气正盛。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20度,我们迎来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此时三伏已至,天地如笼,热浪蒸腾,全国多地进入“上蒸下煮”的桑拿模式。从江南水乡到华北平原,从岭南大地到西北河谷,湿热交加的气息弥漫在城市与乡野之间。然而,在这酷热难耐的时节里,有一股力量始终坚守在阳光最炽烈的地方——那是法治的温度,是法律工作者用责任与担当筑起的一道清凉屏障。

据气象数据显示,大暑节气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极端高温出现频率最高的节气,堪称炎热“三料冠军”。上海、南昌、广州等南方城市平均桑拿天数超过8天,武汉、南宁紧随其后;北方的石家庄、西安、郑州等地也普遍面临6天以上的闷热天气。“出门一分钟,流汗两小时”不仅是市民对高温的真实写照,更是基层政法干警、司法辅助人员、社区调解员们每日工作的常态缩影。

在这个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节,农人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争分夺秒不误农时。而与此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乡村的田间地头,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热土,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奔走不停。他们是法院驻点调解的人民陪审员,是深入村居开展普法宣传的司法所干部,是顶着高温走访排查矛盾纠纷的网格员,是坚守立案窗口、保障诉讼服务不断档的法院工作人员。

大暑之热,在于天地积温达峰;而法治之要,在于民心积累信任。越是酷暑难耐,越需要法治力量下沉一线,化解民忧、纾解民困。近年来,全国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因地制宜推出“夏日法治护航行动”,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浙江多地组织“伏茶普法队”,在街边设立免费茶摊的同时发放民法典宣传册,用一杯凉茶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山东一些基层法庭开启“午间庭审”“夜间调解”机制,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方便务工群众参与诉讼;河南部分县区开展“送法进田间”活动,针对夏收夏种期间易发的土地承包、农机租赁、劳务报酬等纠纷进行现场答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正是法治中国建设中最温暖的注脚。正如古人所言:“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没有酷暑的锤炼,何来秋日的丰收?同样,没有法治工作者在高温下的默默付出,又怎能换来社会的和谐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大暑节气也是我国南北方降水集中期,“七下八上”防汛关键阶段由此开启。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内涝、地质灾害,也容易诱发邻里排水纠纷、房屋损毁赔偿、保险理赔争议等问题。此时,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纷纷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乡镇(街道)调委会成立“汛期法律援助小分队”,第一时间介入涉灾纠纷调处,确保受灾群众合法权益不受损。有的地方还开通24小时法律咨询热线,提供灾后重建合同审查、工伤认定指导、心理疏导联动等综合服务,让法治成为风雨中的“避暑屋”。

法治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严明的判决和庄严的庭审中,更蕴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守护里。就像福建、广东百姓用仙草制成冰粉消暑解乏一样,法律服务也可以有温度、有滋味。在广州的一些社区,司法局联合社工组织推出“法治冰吧”公益项目,居民凭参与普法答题积分可兑换冷饮,寓教于乐间提升法律意识;在西安,交警部门联合法院开展“高温下的守法者”主题宣传活动,向外卖骑手、环卫工人赠送防暑包,并普及交通安全法规,倡导文明出行。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法治之风穿透酷暑,吹进千家万户。它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却有力。

大暑虽热,人心不燥。因为有一群人在用行动诠释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深刻内涵。他们在立案大厅一遍遍解答当事人的疑问,在巡回法庭的帐篷里敲响法槌,在社区普法讲座上耐心释法说理。他们的制服被汗水浸透,如同“衣裳湿透”的谚语再现,但他们的眼神坚定如初,脚步从未停歇。

这正是新时代法治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正如《民法典》所倡导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原则,在高温考验下更显珍贵;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监督权力、保障权利”宗旨,在烈日炙烤中愈发清晰。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节气更迭,岁月流转,酷暑终将过去,凉风不日可期。但那些在高温中坚守岗位的法治身影,不会被时光冲淡。他们以专业捍卫公正,以温情传递法治,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万家安宁。

让我们向所有在大暑时节仍奋战在法治一线的工作者致敬!你们是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是最值得尊敬的“降温者”。愿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每一份坚持都被尊重,每一寸法治进步都凝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待秋风起时,回首今夏,我们会记得:那年大暑,热得彻底,也暖得真切。而法治的光,始终照亮前行的路。(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