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香港社会关注

防汛抗洪中的法治担当:以制度之力筑牢生命防线

发布时间:2025-07-28 13:00:12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每年7月起,我国正式进入主汛期,江河湖库迎来高水位考验,防汛抗洪成为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任务。据水利部预测,2024年7月至8月,全国气候形势复杂,呈现“北涝南旱”格局,北方地区洪涝灾害偏重,局部地区极端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防汛形势严峻。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防汛救灾工作,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防汛抗洪不仅是应急管理的实战检验,更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现实考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防汛抗旱工作,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各地“务必精心准备,确保预案充分、应对从容”。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不仅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也为依法防汛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治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坚实保障。我国已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为核心,涵盖《防汛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防汛抗洪提供了制度支撑。《防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在防洪规划、工程管理、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职责,强调“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和应急预案体系。这些法律条文,不仅是行动指南,更是责任红线。

在实际操作中,依法防汛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例如,汛前排查隐患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对侵占河道、违规建设等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应急响应启动必须依据气象、水文数据和法定标准,杜绝主观臆断;紧急转移群众时,既要果断迅速,也要依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避免过度执法或程序缺失;灾后重建资金使用、物资调配更需公开透明,接受法律监督和审计审查,防止腐败滋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极端天气频发,传统防汛模式面临挑战,法治建设也需与时俱进。近年来,多地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洪水预警和应急调度,但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纳入法治轨道。例如,个人信息在应急通信中的使用边界、无人机巡查的合法性、智能决策系统的责任归属等问题,亟需通过立法予以明确,防止“技术越界”损害公民权益。

此外,公众参与是依法防汛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事件应对法》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应急救援,但同时也要求行为合法有序。在抢险救灾中,志愿者组织、民间救援队的行动应依法备案、接受统一指挥,避免因无序救援造成二次风险。同时,政府应依法及时发布汛情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打击散布谣言、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防汛关键期,更是检验依法行政能力的窗口期。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牢法治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在压力面前不逾矩,在紧急情况下守程序。对因失职渎职、瞒报漏报、挪用救灾资金等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追究责任,以儆效尤。

从长江大堤上的军民坚守,到城市地下管网的精细调度,再到山区群众的及时转移,每一次成功应对洪涝灾害的背后,都是制度力量与法治精神的共同作用。防汛抗洪不是临时突击,而是系统工程;依法应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

面对“北涝南旱”的严峻形势,我们不仅要依靠工程技术的“硬实力”,更要发挥法治体系的“软支撑”。唯有将防汛抗洪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用制度的力量守护江河安澜与万家灯火。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