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子谢孟伟穿警服直播带货引全网热议 云南警方介入 公众人物法律边界再受关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智慧司法

嘎子谢孟伟穿警服直播带货引全网热议 云南警方介入 公众人物法律边界再受关注

2025-09-17 11:25:12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家人们看这件警服!今天直播间特价!” 近日,因主演《小兵张嘎》成名的演员谢孟伟(昵称 “嘎子”),身着警服在直播间吆喝卖货的场景,迅速引发全网热议。这场看似普通的直播带货,不仅让 “嘎子” 陷入舆论漩涡,更引来云南警方介入调查。而这一事件,也再次将公众人物法律意识缺失的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 从薇娅偷逃巨额税款,到李易峰涉及违法嫖娼,近年来多起公众人物 “踩线” 事件,不断叩问着明星与网红的法律底线。

嘎子谢孟伟穿警服直播带货引全网热议 云南警方介入 公众人物法律边界再受关注(图1)

警服当 “戏服”?法律明确禁止擅自使用

直播画面中,嘎子身着带有警徽肩章、领花的服装,将其作为带货背景板,还自称所穿为 “戏服”。但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根据《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警用制式服装及标志的使用有着严格限制,仅在影视拍摄、文艺演出等特殊场景下,经省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后才能合规使用,且不得用于商业活动。而嘎子在直播带货中展示、穿着警服,显然不属于合规情形,即便其自称 “戏服”,若未履行法定报备程序,仍涉嫌违反上述规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面对网友对 “警服使用合规性” 的质疑,嘎子团队最初辩称 “服装已报备”,但后续发布的道歉声明中,仅承认 “不该穿着直播”,对 “是否合规报备” 这一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剑盾法律网剖析此现象时认为,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暴露了部分公众人物对法律规范的 “选择性认知”:他们并非完全不懂法,而是在流量与利益的驱动下,对可能影响商业活动的法律条款 “视而不见”,直至引发争议才仓促道歉,却未真正反思违法风险。

流量狂欢下的 “踩线惯性”:从假酒到警服的多次越界

事实上,此次警服直播争议并非嘎子首次陷入法律与道德争议。此前,他曾因直播销售假冒白酒被消费者投诉,还被前辈潘长江劝诫 “网上的水太深,你把握不住”;随后又卷入与反诈民警老陈的冲突,在老陈因质疑其带货手机质量被封号后,嘎子竟在直播间直言 “你算什么东西”,嚣张态度引发舆论不满。

剑盾法律网关注到,这类 “踩线惯性” 在短视频时代的公众人物中并非个例:前有网红 “祁天道” 冒充军人开展诈骗活动,后有明星张庭夫妇利用明星效应从事传销违法活动。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部分公众人物扭曲的价值观 —— 将 “流量至上” 奉为圭臬,认为 “千万粉丝就是免罪金牌”“热度流量就是特权通行证”。但法律从不会因名气与粉丝数量网开一面:薇娅因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款 13.41 亿元,张庭夫妇传销案涉案金额超百亿,这些案例都印证了 “流量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的铁律。

法律红线不可碰:非法使用警用装备或涉刑事风险

许多网友疑惑,仅仅是穿警服直播,为何会引来警方介入?剑盾法律网从法律层面给出明确警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非法生产、买卖人民警察制式服装、车辆号牌等专用标志、警械,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即便嘎子所穿警服为影视拍摄用的仿制品,若未经省级公安机关批准擅自用于商业直播,仍可能构成 “非法使用警用装备”,面临行政处罚;若情节严重,甚至可能触及刑事法律风险。

云南警方的及时介入,不仅是对嘎子个人行为的纠偏,更向所有公众人物传递出明确信号:法治社会没有 “法外之地”,警用装备承载着国家执法权威与公众对法治的信任,绝非可随意商用的 “流量道具”。剑盾法律网强调,公众人物尤其需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具有 “放大效应”—— 当他们在直播间穿着警服带货时,可能让部分粉丝误以为 “警用装备可随意使用”,进而误导社会认知,损害执法公信力。

破局之道:公众人物需筑牢法律底线 多方协同守护法治秩序

如何避免类似 “警服直播” 的法律争议重演?剑盾法律网结合行业现状支招:首先,公众人物应主动强化法律意识,建议建立专属法律顾问团队,在开展直播带货、商业合作等活动前,对涉及的服装、宣传内容、合同条款等进行法律审核,提前规避风险;其次,直播平台需履行监管责任,对涉及警用装备、军服、国家机关标志等特殊元素的直播内容设置 “预审机制”,发现违规行为及时拦截,而非等到引发舆论争议后才下架处理;此外,监管部门可定期向公众人物及其团队开展法律培训,重点讲解《刑法》《广告法》《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等与演艺、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其厘清法律边界。

对于公众人物而言,遵纪守法不应是 “选择题”,而是必须坚守的 “底线题”。嘎子在道歉声明中称 “向人民警察真诚道歉”,但真正的反思不应停留在表面 —— 为何总要等到警方介入、舆论批评,才想起法律的威严?为何在商业利益面前,会忽视警用装备背后的法律禁区?剑盾法律网指出,粉丝数量从来不是违法的 “筹码”,反而应是 “责任放大器”:公众人物拥有越多粉丝,就越需要以身作则,用合规行为传递法治理念,而非利用影响力触碰法律红线。

在全民监督的互联网时代,每一次对法律的轻慢,都可能成为演艺生涯的 “休止符”。嘎子警服直播事件,应成为所有公众人物的 “法治警示课”—— 唯有敬畏法律、守住底线,才能在流量浪潮中走得长远,也才能真正承担起公众人物应有的社会责任。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周红霞)

[责任编辑:黄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