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河南安阳 27 岁的脑瘫男孩仝顺,成功收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录取通知书。这一喜讯,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也让那些曾对残疾人的未来持有偏见的人彻底改变了看法。仝顺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励志传奇,而在这背后,法律也如同一座坚实的靠山,默默为他的逐梦之路保驾护航。
时光回溯到 27 年前,仝顺的降临伴随着巨大的危机。出生时的窒息,让他在生死边缘挣扎了 6 - 7 天,虽幸运地保住了性命,却被无情地诊断为脑瘫。当时,医生无奈的摇头和叹息,仿佛给这个孩子的未来判了 “死刑”,甚至有声音劝家属放弃,认为救回来也毫无意义,孩子可能终生无法自理。然而,仝顺的爷爷一句 “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我们就养到底”,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给予了这个小生命继续前行的希望。
在成长的道路上,仝顺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别的孩子轻松学会走路,他却连站立都成了奢望,奶奶只能用布条绑着他的腿,一点点搀扶着他挪动,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写字,对普通人来说轻而易举,可对仝顺而言,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他的手僵硬且颤抖,连握住笔都十分艰难,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像一条条扭曲的蚯蚓。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日复一日地苦练,别人写一遍,他就写一百遍,直至手指磨出厚厚的茧子,最终,他写出的字比许多同学都更加工整漂亮。高中时,英语成为了他求学路上的 “拦路虎”,发音含糊不清,听力也存在严重障碍,老师都曾劝他另寻方向。然而,仝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他每天凌晨 5 点就起床,对着复读机一遍又一遍跟读单词和句子,把密密麻麻的单词抄满整面墙,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前,脑海中都在不停地背诵英语。正是凭借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研究生期间,他竟然写出了全英文论文,令导师和同学们惊叹不已。
仝顺的逆袭,绝非仅仅依靠个人的拼搏,家庭的全力支持、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以及社会各界的善意关怀,共同构成了他坚实的后盾。
从家庭层面来看,爷爷 “身残志不能残” 的信念,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仝顺前行的道路;奶奶十年如一日,背着他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风里来雨里去,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用她那并不宽厚的脊背,为仝顺铺就了一条求学之路;面对外界 “脑瘫还读什么书” 的质疑声,全家人始终坚定地站在仝顺身后,坚信 “只要他想学,我们就供到底”,给予了他无尽的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的权益维护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法律依据。该法明确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其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的严格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侮辱和侵害残疾人的行为。国家通过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旨在减轻或消除残疾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外界障碍,全力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例如,低保补贴等政策切实减轻了仝顺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仝顺的教育和康复中;特殊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为仝顺提供了接受公平教育的宝贵机会,特教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障碍。
社会的善意也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学校为仝顺配备了无障碍设施,方便他在校内的学习和生活;老师主动为他延长考试时间,让他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广大网友在得知他的故事后,纷纷送上鼓励和祝福,一句句 “你行,我也行” 的话语,给予了他莫大的精神鼓舞。
仝顺的故事,有力地打破了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一些偏见。有人错误地认为脑瘫就等同于智力低下,但事实上,脑瘫主要影响的是人的运动和语言功能,并不直接损害智力。像仝顺这样的运动障碍型脑瘫患者,只要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支持和发展机会,完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还有人觉得残疾人注定无法取得成就,然而,内蒙古脑瘫男孩高考取得 601 分的优异成绩、宁波脑瘫硕士坚定地表示 “读书是看世界的路” 等诸多案例都充分证明,残疾绝非是禁锢智力和才能的枷锁,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残疾人同样能够在各个领域绽放光芒。同时,仝顺的成功也让我们明白,励志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都是用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和坚持铸就而成,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的坚定信念,这份信念,才是他真正的 “超能力”。
从河南的农家小院,到哈尔滨的高校实验室,仝顺用自己蜿蜒却又无比坚定的足迹,向世界宣告:残疾仅仅是生命的一种特殊形态,绝不能成为对人生的最终判决。当仝顺在博士论文致谢中写下 “感谢不认命的自己” 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浴火重生,更是整个社会精神境界的升华。在法治社会的框架下,我们期待每一个像仝顺这样怀揣梦想的残疾人,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在家庭、社会的支持下,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