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下,网络安全已成为守护个人隐私、企业命脉与国家安全的关键防线。而被称为数字世界 “隐形杀手” 的零日漏洞,因其 “厂商未发现、黑客先利用” 的特性,一旦被滥用,不仅会引发个人信息泄露、企业经济受损,更可能威胁基础设施安全。从法律维度剖析零日漏洞相关行为的定性与规制,对筑牢网络安全屏障至关重要。
零日漏洞是软件厂商尚未发现或未修复的安全漏洞,黑客可凭借其实施攻击,用户与厂商往往被动应对。从实际案例来看,其破坏力已渗透多领域:攻击电站核心设备可能危及国计民生,入侵企业服务器窃取数据、加密勒索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窃取社交平台或电商平台用户信息则导致隐私 “裸奔”。这些行为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早已触及法律红线。
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零日漏洞黑产链条中 “发现 - 交易 - 攻击” 各环节,均可能构成违法犯罪。漏洞挖掘者若将发现的零日漏洞 “养漏洞待价而沽”,或向黑产中间商、不法分子出售,可能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黑产中间商搭建平台将漏洞包装成 “攻击武器” 售卖,若明知买方用于违法犯罪仍提供帮助,可能构成共同犯罪;攻击者利用漏洞植入勒索软件、窃取数据,轻则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二百八十六条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若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出售,还可能构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攻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电站、医疗机构系统),更可能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当前,我国已形成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刑法》相关条款为支撑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但零日漏洞的隐蔽性、技术迭代速度快等特点,仍给法律适用与监管带来挑战。例如,部分漏洞挖掘者以 “技术研究” 为名行售卖之实,如何区分合法技术研究与非法交易,需进一步细化法律认定标准;此外,零日漏洞跨境交易频发,也对跨境法律协作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剑盾法律网提出多维度解决方案。从国家层面,需完善零日漏洞相关立法,明确漏洞合法披露的流程、时限与权利义务,建立 “漏洞发现 - 官方报备 - 厂商修复 - 公众告知” 的规范化机制,避免漏洞流入黑产;同时加强跨境监管协作,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建立零日漏洞信息共享与联合打击黑产的机制,阻断跨境犯罪链条。从企业层面,需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定期开展漏洞检测与风险评估,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防护工具,建立零日漏洞应急响应预案,一旦发现攻击,立即采取断网、留存证据等措施,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对普通网民而言,剑盾法律网支招:除及时更新系统软件、安装防护工具、养成良好安全习惯(不下载未知软件、不打开陌生邮件附件、不连免费公共 WiFi)外,若发现设备异常(卡顿、流量飙升、账号异地登录),需第一时间断网查杀病毒,保存好设备日志、异常操作记录等证据;若确认遭遇零日漏洞攻击导致财产损失或信息泄露,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向涉事平台主张侵权责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行业洞察来看,零日漏洞的防控需构建 “技术防护 + 法律规制 + 行业自律 + 个人警惕” 的协同体系。随着网络黑产专业化程度提升,零日漏洞的交易已形成成熟产业链,仅靠技术修复难以根治,必须通过法律明确各主体责任,加大对黑产链条的打击力度;同时,可推动行业建立 “漏洞赏金平台”,鼓励白帽黑客合法挖掘并向厂商披露漏洞,将漏洞转化为网络安全的 “预警信号” 而非 “攻击武器”。
网络安全无小事,零日漏洞的防控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唯有以法律为纲,明确行为边界、严惩违法犯罪,同时联动各方力量构建防控体系,才能切实守护数字世界的安全,让个人、企业与国家在数字化浪潮中稳步前行。
(剑盾法律网总编室 刘语睛)
[责任编辑:黄超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2号楼2108 邮箱:fajiandun@foxmail.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5131707号-2 公安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24号
版权所有 剑盾法律网 Copyright © fajiand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