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米高的静山是山还是石?” 近日,山东寿光 “全国最矮山” 引发全网热议,网友围绕其物理属性争论不休。但从法律视角看,更核心的议题并非 “山或石” 的界定,而是其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定保护地位 —— 即便后续地质勘探确认其为 “石”,只要仍具备文化历史价值,就受《文物保护法》刚性保护。剑盾法律网结合当地保护措施与法律规定,拆解这场争议背后的法治逻辑。

一、静山的文物身份:县级保护单位的法律依据
尽管 “静山是山是石” 尚无定论,但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已有明确法律支撑。据寿光当地文化部门回应,静山于 1983 年被寿光市政府以文件形式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未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但当地未撤销其文物身份,仍按文物标准实施保护:竖立保护标志碑、安排专职巡查、完善保护档案,还制定 “三不准” 措施 —— 不准深挖、不准近旁建设、不准砸山取石。
剑盾法律网指出,这一保护模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的核心精神。该法第二条明确,“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均属受保护文物,并未将 “是否为山体” 作为文物认定的前提。当地文化部门强调 “保留文物身份是因其文化历史价值”,正是对文物认定核心标准的准确把握 —— 静山在寿光百里平原中独特存在,清末曾作为 “静山区” 命名来源,承载了地方记忆,这种文化价值足以支撑其文物保护地位,与物理属性无关。
二、“山或石” 争议:不影响文物保护的法律定性
随着网友争论升级,“静山是山还是石” 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有专家认为其可能是 “地界石或观赏石”,也有地理学者提出需勘探确认。但剑盾法律网分析,从法律层面看,这场属性争议不影响静山的保护定性。
一方面,《文物保护法》对 “不可移动文物” 的保护,侧重 “文化价值” 而非 “物理形态”。即便后续地质勘探证实静山是 “地下延伸的石块” 而非山体,只要其仍具备 “见证地方历史、承载公众文化情感” 的价值,当地就有权继续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可根据当地文物普查结果,核定公布本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为静山的保护身份提供了程序合法性。
另一方面,当地文化部门 “不纠结属性、侧重保护” 的做法具有法治合理性。正如寿光市博物馆前馆长所言,“静山的文化赋能已超越物理属性”,这种认知与《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高度契合。剑盾法律网认为,过度纠结 “山或石” 的界定,反而可能忽视其核心的文化保护需求,当前 “按文物标准严格管护” 的举措,正是对法律原则的务实落实。
三、保护红线:破坏静山的法律后果
围绕静山的保护,当地制定的 “三不准” 措施并非 “软性建议”,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禁止性规定。剑盾法律网结合《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梳理了破坏静山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若违反 “不准深挖”“不准砸山取石”,故意损坏静山本体,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四条,将面临 “警告、罚款” 等行政处罚,罚款数额最高可达 50 万元;若情节严重,造成静山永久性损坏,还可能触犯《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 “故意损毁文物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若违反 “不准近旁建设”,在静山保护范围内违规搭建,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建设单位将被责令拆除违法建筑,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罚款;相关责任人员若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还将被追究行政责任。
剑盾法律网特别提醒,即便普通游客在打卡时随意触碰、刻画静山,也可能因 “破坏文物保护单位本体” 面临警告或小额罚款 —— 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四、法治完善:从争议到规范的建议
针对当前争议,剑盾法律网提出三点法治完善建议:一是建议当地文化部门联合地质勘探机构,尽快出具静山物理属性的官方报告,明确其 “山或石” 的科学结论,为后续保护方案细化提供依据;二是可结合《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制定《静山文物保护专项管理办法》,将 “三不准” 措施转化为更具体的操作规范,比如明确 “保护范围” 的具体半径、巡查频次等;三是加强文物保护普法宣传,通过当地媒体、景区提示等渠道,告知公众破坏静山的法律后果,引导 “打卡” 行为转向文明观赏。
静山的争议本质上是 “文化情感” 与 “科学界定” 的碰撞,但从法律维度看,其保护价值与物理属性无关 —— 只要文化价值存续,法律就应成为其 “守护者”。寿光当地多年来的保护实践,已为 “小文物大保护” 提供了地方样本,而后续的法治细化,将进一步让这座 “特殊文物” 在法律框架内得到更稳妥的守护。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