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据法眼

剑盾法律网:法治护航救灾之路 彰显国家治理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25 20:58:57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2025 年 7 月 24 日起,我国北方多地遭受强降雨袭击,河北保定、承德,陕西榆林、延安等地洪涝灾害接踵而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灾情就是命令,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迅速行动,7 月 25 日便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调配折叠床、毛巾被、毛毯等共计 2.3 万件中央救灾物资,第一时间支援受灾地区,全力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这一系列高效、有序的应对举措,不仅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珍视,更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法治建设成果的生动展现。

       灾害应对,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早已步入法治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同坚实的基石,构建起了覆盖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恢复全过程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法规的存在,为科学、高效、公正地开展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了救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此次中央救灾物资的紧急调拨,是依法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的典范。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减灾委员会应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迅速组织会商研判,依据灾情发展态势,依法作出调拨中央救灾物资的决策。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 “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快速决策” 的现代治理理念,展现了我国政府在面对灾害时的果断与担当。

       同时,《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央救灾物资的储备、调拨、使用和管理流程。中央救灾物资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储备管理,应急管理部根据地方救灾需求提出调拨建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此次调拨行动严格遵循这一程序,从灾情发生到物资启运,不到 24 小时便完成了所有工作,确保了物资调运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高效性,充分彰显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法治框架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依法救灾,不仅体现在程序正义上,更体现在对受灾群众权利的切实保障上。《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原则,要求政府在应急处置中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此次调拨的各类救灾物资,直接服务于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是对公民生存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的有力维护,让受灾群众在困境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法治在救灾工作中的体现,还包括对救灾资源公平分配的有效监督。为防止救灾过程中出现资源错配、挪用或腐败问题,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依法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一分钱、每一件物资都用在刀刃上;应急管理部通过全国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物资流向的可追溯、可查询,让救灾物资的调配更加透明公正;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依法监督,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合力,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精准送达最需要的群众手中。这种公开透明、权责明确的管理模式,是法治精神在救灾实践中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2023 年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明确了跨区域协同机制、完善了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法律保障,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此次跨省调拨救灾物资,涉及河北、陕西两省,正是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在法治框架下高效运转的成果,体现了我国应急管理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救灾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如何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执法权限,确保基层干部在救灾过程中既能有效履职,又不滥用权力;如何提升偏远地区救灾物资的末端配送效率,让受灾群众能够更快地得到救助;如何加强对临时安置点的法律服务供给,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法律帮助和支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立法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法治救灾的水平和能力。

       灾难无情,法治有光。每一次依法有序的应急响应,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有力锤炼。从中央救灾物资的紧急调拨中,我们看到了一套成熟、规范、可预期的法治运行机制,它如同坚实的盾牌,为受灾群众遮风挡雨,为国家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我国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依法救灾将更加精准、高效、温暖,必将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法治的光辉在灾难应对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