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智法治

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背后的法治逻辑:在生态红线与国家能源战略之间

发布时间:2025-07-27 19:56:16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在西藏林芝墨脱的群山深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千百年来以自然之力雕刻着峡谷地貌,也滋养着高原生态。近日,随着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一声“开工第一吊”划破山谷,标志着我国又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巨大的钢铁吊臂缓缓升起,不仅是技术力量的展现,更是一次国家意志与法治精神的交汇。

       然而,这一被外界称为“再造三个三峡”的超级工程,自提出以来便引发广泛讨论。公众关注的焦点,早已超越了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效益,深入到法律边界、生态合规、程序正义等法治核心议题。如何在推进重大工程的同时,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法律审视?这正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回答的命题。

       一、重大工程的启动,必须以法律程序为前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任何涉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必须依法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脆弱的区域。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严格遵循《长江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等相关法律法规。据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历经十余年论证,完成了多轮环评、社会稳定性评估及生态补偿方案设计,并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审查。
这意味着,从程序法治的角度看,项目的启动并非“一拍脑袋”的决策,而是在法律框架内经过层层审批的结果。程序的合法性,是项目正当性的第一道防线。

       二、生态红线不可逾越,法律是守护底线的“剑盾”

       “雅鲁藏布江是神龙”,这不仅是民间传说,更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现代法治的任务,正是将这种敬畏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安排。

       2023年正式实施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在青藏高原区域开展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应当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要求。水电开发虽属清洁能源项目,但大坝建设、水库蓄水、河道改道等行为,不可避免地对水生生物迁徙、地质稳定性和流域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对此,法律要求建设单位必须编制专项生态修复方案,建立长期生态监测机制,并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原则。据悉,该项目已规划设立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生态流量下泄系统,并承诺在关键河段保留自然水流形态,以最大限度减少生态扰动。

       这些措施,正是法律约束力的具体体现。法治不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引导发展走向可持续的“导航仪”。当钢铁巨臂升起时,法律的“红线”也必须同步高悬。

       三、公众参与与知情权:法治社会的温度与深度

       网友热议中,“擎天柱”与“吞金兽”的比喻,看似调侃,实则反映了公众对工程透明度与社会成本的深切关注。法治不仅体现在政府依法行政,更体现在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重大建设项目的信息,特别是环评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地补偿方案等内容,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敏感信息仍存在披露不及时、解读不充分的问题,容易引发误解与舆情波动。

       此次水电工程开工前后,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题网页、专家解读等形式,逐步释放项目信息。但仍有声音指出,环评报告的专业性过强,普通公众难以理解;部分藏区群众对搬迁安置政策存有疑虑。这提示我们:法治的实现,不能止步于“程序合规”,更要追求“实质参与”。
       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探索设立独立第三方监督委员会,吸纳环保组织、当地居民、法律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监督,让决策过程更加开放、透明、可问责。

       四、法律风险防控:在“吞金”与“吐电”之间寻求平衡

       网友丙称其为“吞金兽”,并非全无道理。据估算,该项目总投资可能超过四千亿元,建设周期长达十余年。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必然伴随巨大的法律与金融风险。
       从合同管理角度看,工程涉及设计、施工、设备采购、融资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都需依法签订合同,明确权责边界。一旦出现工期延误、质量纠纷或环保违约,极易引发连锁法律纠纷。近年来,个别大型基建项目因分包管理混乱、资金挪用等问题陷入诉讼泥潭,教训深刻。

       此外,跨境河流的开发还涉及国际法层面的考量。雅鲁藏布江出境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根据国际法中的“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和“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上游国家在开发利用跨境水资源时,有义务进行信息通报与协商。
       我国政府已多次表示,将本着“科学、透明、合作”的态度,与下游国家保持沟通,共享水文数据。这种负责任的做法,既是外交智慧的体现,也是遵守国际法义务的彰显。

       五、法治引领未来:超级工程应成为法治典范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电量的数字跃升。它更是一次国家治理能力的综合检验——如何在复杂自然条件下推进重大工程?如何在生态保护与能源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公众关切与政府决策之间搭建桥梁?
答案,就在法治之中。

       真正的法治,不是刻板的条文堆砌,而是动态的制度调适。它要求决策者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也要有“如履薄冰”的敬畏;既要有推动发展的决心,也要有接受监督的胸怀。

       当吊臂升起,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应看到法律规则的落地生根。每一根桩基的打入,都应伴随着环评批复的到位;每一次混凝土的浇筑,都应建立在合法用地的基础之上;每一度电的产出,都应源自依法合规的运行管理。
       唯有如此,这一工程才能真正成为“改天换地”的壮举,而非“惊天动地”的争议。(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邹添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