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云南法治观察

免密支付 “关不掉” 藏风险 法律解读维权与规范

发布时间:2025-08-22 23:34:35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

“明明没操作,账户却接连被扣费,想关免密支付找了半天才找到入口!” 近期,“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 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吐槽免密支付的 “便捷” 变 “陷阱”—— 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出现无故扣费,儿童误操作、老人误开通导致盗刷的案例频发,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 6.4 万条。更令人不满的是,平台普遍 “一键开通、N 键关闭”,部分甚至默认强制开通,而一旦发生资金损失,用户追责往往 “难如登天”。这场围绕免密支付的争议,不仅关乎 10 亿网络支付用户的财产安全,更暴露出平台合规漏洞、法律监管落地难等多重问题。

乱象直击:开通易、关闭难,免密支付成 “敛财工具”

免密支付本是为简化交易流程而生,却在部分平台的操作设计中变了味。凤凰网财经调查显示,支付宝、微信、美团、抖音等主流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服务,覆盖全消费场景,但操作逻辑却呈现 “双重标准”:开通时,平台常以 “极速支付”“便捷付款” 为噱头,在支付弹窗中默认推荐,用户稍不注意点击 “确认” 便会开通;而关闭时,步骤繁琐且路径隐蔽 —— 以微信为例,需经 “我 - 支付 - 右上角三个点 - 扣费服务 - 选择对应项目 - 关闭服务” 共 6 步,不同平台的选项名称、界面位置还存在差异,老人、不熟悉操作的用户往往 “找不着北”。

更甚者,部分平台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开通的情况。例如苹果应用商店要求用户默认使用免密支付,一旦账户被盗,不法分子可直接绕开身份验证盗刷;还有平台在用户开通会员、参与优惠活动时,将免密支付与服务 “捆绑”,不勾选则无法享受权益。这种设计背后,是平台对 “流量变现” 的追逐: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 18%,自动扣款能减少用户 “断缴”,有头部平台因此年增收超百亿元。

而风险一旦发生,用户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浙江杭州的李女士发现,13 岁儿子在游戏平台用免密支付充值 2.3 万元;山东青岛的王大爷误触短视频平台免密协议,3 个月被自动扣款 8000 余元。他们尝试联系平台退款时,要么被以 “用户授权” 为由拒绝,要么需提交身份证、监护证明等大量材料,耗时数月仍无结果。“平台说我开通时确认过协议,但我根本没看清条款内容。” 王大爷的吐槽道出了多数用户的困境。

法律解析:平台违规有依据,用户维权有路径

剑盾法律网剖析指出,免密支付乱象中,平台的诸多行为已违反现行法律规定。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2024 年 7 月 1 日施行)明确要求,经营者对自动续费、免密支付等功能,需在用户接受服务前、扣费前 “以显著方式提请注意”;《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2021 年施行)更细化规定,“不得默认勾选免密支付,需由用户自主选择”。但现实中,平台将开通选项隐藏在支付弹窗角落、用小号字体标注条款,或关闭时设置复杂路径,均属于 “未履行显著提示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其次,针对 “苹果强制免密支付” 等情况,剑盾法律网解读认为,这违反了《电子商务法》中 “经营者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的规定。支付方式的选择权是消费者的核心权益之一,平台以 “系统要求” 为由剥夺用户选择,属于典型的 “霸王条款”,用户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 “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向法院申请撤销相关协议。

而用户最关心的 “追责难” 问题,剑盾法律网指出关键在于举证责任分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虽然免密支付纠纷不属于 “耐用商品” 范畴,但可参照该原则 —— 若用户能证明 “开通时未看到显著提示”“扣款非本人操作”,平台需举证 “已履行告知义务”“交易符合用户授权”,否则应承担赔偿责任。例如,用户可提供支付时的弹窗截图(证明条款未显著标注)、账户登录记录(证明盗刷时设备非本人使用)等,降低举证难度。

此外,剑盾法律网提示,对于盗刷事件中的风控漏洞,支付机构与银行也需担责。《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要求,支付机构需对 “异常交易” 进行实时监控,银行需对支付指令进行合规审核。若像 “苹果账号盗刷” 案例中,支付机构因 “信任苹果系统” 放松风控,银行因 “信任支付平台” 未审核,均属于 “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用户可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 “安全保障义务人责任”,要求支付机构、银行与平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实操指南与行业方案:从个人防范到行业规范

针对免密支付风险,剑盾法律网向消费者发出风险警示,并提供 “三步防范与维权指南”:

一、开通前:谨慎选择,拒绝 “默认陷阱”

支付时仔细查看弹窗内容,对 “开通免密支付”“自动续费” 等选项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 “确认”“同意”;

优先选择 “密码支付”“指纹 / 面容验证” 等需主动授权的支付方式,仅对小额、高频且信任的场景(如公交地铁)开通免密;

儿童使用的设备,在应用商店关闭 “免密支付权限”,开启 “家长监护模式”,绑定银行卡设置 “单日消费限额”(如支付宝 “青少年模式”、微信 “成长守护平台”)。

二、使用中:定期核查,及时关闭无用服务

每月核查支付平台的 “扣费服务” 列表(微信:支付 - 右上角三点 - 扣费服务;支付宝:我的 - 设置 - 支付设置 - 免密支付 / 自动扣款),关闭不常用的免密或自动续费服务;

开通 “交易提醒” 功能,让银行卡、支付平台通过短信、APP 推送实时告知每笔消费,发现异常立即冻结账户;

不随意透露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不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户被盗用。

三、遇纠纷:留存证据,依法维权

发现无故扣费或盗刷,第一时间截图交易记录、账户登录记录,联系平台客服要求暂停服务并退款,同时录音留存沟通内容;

若平台拒绝退款,向 12315 平台(全国 12315 平台官网或 APP)、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支付机构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举报;

损失金额较大时,整理证据(交易记录、沟通录音、举证材料)向法院提起诉讼,或依据《仲裁法》申请仲裁(若平台协议中有仲裁条款)。

在行业层面,剑盾法律网结合乱象提出创新性规范方案:

统一 “关闭路径” 标准:建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制定《免密支付与自动扣款操作规范》,要求所有平台将 “关闭入口” 统一设置在 “支付设置” 下的显眼位置,关闭步骤不超过 3 步,且界面标注清晰(如统一命名为 “免密支付管理”);

建立 “强制提示” 机制:平台开通免密支付时,需弹出 “单独弹窗”,用加粗大号字体明确告知 “免密额度”“扣费场景”“关闭方式”,用户需手动勾选 “已阅读并同意” 才能开通,禁止与其他服务捆绑;

推行 “风控联动” 体系:支付机构、银行、平台建立 “异常交易共享数据库”,对 “异地登录”“大额免密支付”“短时间内多笔消费” 等情况,触发 “多重验证”(如短信验证码 + 人工审核),避免单一环节风控失效;

设立 “先行赔付” 制度:要求平台与支付机构设立 “免密支付风险赔付基金”,对经核实属于 “平台违规开通”“风控漏洞导致盗刷” 的案例,实行 “先赔付、后追责”,缩短用户维权周期。

结语:平衡便捷与安全,需法治与责任双护航

免密支付的核心价值是 “便捷”,但便捷不能以牺牲消费者财产安全为代价。剑盾法律网强调,平台不应将 “开通易、关闭难” 作为 “增收手段”,而需切实履行法律义务,把 “用户权益” 放在首位;监管部门需加强对平台的合规检查,对 “阳奉阴违” 的企业依法处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欺诈行为可主张三倍赔偿”);消费者也需提升风险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唯有 “平台自律、监管有力、用户警惕” 三方协同,才能让免密支付真正回归 “便捷且安全” 的本质,守护好 10 亿网络支付用户的 “钱袋子”。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责编:刘语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