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政法动态

剑盾法律网聚焦:中泰引渡 3 亿案嫌犯,法治破境外逃责

发布时间:2025-08-19 12:54:55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
8 月 15 日,在我国驻泰国使馆与泰国执法部门协作下,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案金额超 3 亿元的嫌疑人李某从泰国被引渡回国。这起跨国追逃案件,不仅是中泰执法司法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更以 “虽远必追” 的实践,彰显了我国打击境外经济犯罪、维护公民财产权益的法治决心。剑盾法律网从案件细节与法律逻辑出发,解读其中的法治意义与警示价值。
从犯罪构成来看,李某的行为已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情节特别严重” 的认定标准。剑盾法律网结合《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分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需满足 “未经批准吸收资金”“承诺保本付息”“向社会公众扩散” 三大核心要件 —— 本案中,李某在无吸收存款资质的情况下,虚构公司实力、上市前景,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向 800 余名群众吸收资金 3 亿余元,完全契合该罪构成;且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远超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的标准,依法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李某案发后逃往境外试图逃避追责,却最终被引渡回国,印证了 “法律红线不分境内外” 的原则。
跨国引渡程序的推进,体现了国内司法程序与国际执法协作的严谨衔接。剑盾法律网梳理案件时间线发现,从 2023 年 9 月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捕,到 2024 年 10 月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报锁定嫌犯行踪,再到 2025 年 6 月泰国司法部门逮捕并判决引渡,每一步均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国内层面,检察院批捕确保刑事追责的合法性基础;国际层面,通过红色通报、双边执法协作,借助泰国司法力量实现嫌犯控制,既符合我国《引渡法》关于 “根据双边条约或互惠原则开展引渡” 的规定,也体现了中泰两国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的互信与协同。
此次引渡事件还释放多重法治导向信号。剑盾法律网指出,对潜在经济犯罪者而言,这起案件打破了 “逃到境外就能免责” 的幻想 —— 我国公安机关的追逃追赃工作不会因地域限制终止,通过国际执法合作,境外不再是 “避罪天堂”;对受害群众而言,嫌犯引渡回国意味着案件将进入审判阶段,后续追赃挽损工作有望推进,合法财产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对国际执法合作而言,中泰的成功协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司法联动提供了范本,有助于构建更广泛的跨国犯罪打击网络。
剑盾法律网提醒,面对 “高额利息”“上市回报” 等投资诱惑,公众需保持理性,核实机构资质与项目真实性,避免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陷阱;若发现类似违法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留存好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为后续追责维权奠定基础。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责编:李锦林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