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换脸视频真假难辨,亲友突然发来的转账请求不敢轻信;手机里的 App 总在索要多余权限,个人信息不知何时就被泄露……” 如今,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便捷背后,各类网络安全风险也如影随形,困扰着亿万网民。9 月 15 日至 21 日,2025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如期而至,以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为主题,再次将网络安全这一关键话题拉入公众视野,也让 “守护安全数字生活” 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必答题。
法律筑屏障:三法联动构建网络安全 “防护网”
面对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法律始终是最坚实的保障。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我国已形成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为数字时代的安全防护划定了清晰底线、明确了治理细则。
从具体条款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严禁企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例如 App 不得强制要求用户授权非必要的通讯录、位置信息权限;《数据安全法》则针对数据处理全流程提出安全要求,尤其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数据,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法》更是从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多维度发力,明确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例如要求平台对 AI 换脸、声音克隆等技术应用进行风险评估,防止技术被用于诈骗、造谣等违法活动。
剑盾法律网进一步剖析,这三部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 “联动效应”:当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时,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企业删除数据、赔偿损失;若泄露数据涉及公共利益,监管部门可依据《数据安全法》对企业进行处罚;而对于利用网络实施诈骗、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网络安全法》则为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套法律体系不仅为网民维权提供了明确路径,也为企业、平台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从源头减少网络安全风险。” 剑盾法律网强调。
个人守防线:11.23 亿网民需掌握这些 “安全技能”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11.2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 79.7%。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既是网络安全的保护对象,也是守护网络安全的关键力量。剑盾法律网指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关键的防线。
结合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剑盾法律网为网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其一,强化密码安全管理。避免在多个平台使用相同密码,设置 “字母 + 数字 + 特殊符号” 的强密码,每 3-6 个月定期更换;对于支付宝、银行卡等涉及资金安全的账户,建议开启 “二次验证” 功能,例如短信验证码、人脸识别等,降低账户被盗风险。
其二,谨慎授权 App 权限。安装 App 时仔细查看权限申请列表,对 “读取通讯录”“获取精确位置”“访问相册” 等非必要权限坚决拒绝;定期检查手机设置,关闭不再使用的 App 权限,避免个人信息被持续收集。
其三,警惕新型网络诈骗。面对 “AI 换脸” 的亲友视频、“声音克隆” 的语音请求,切勿轻易相信,尤其是涉及转账、借钱等事项,务必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核实身份;对陌生链接、不明二维码坚决不点击、不扫描,防止误入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
其四,主动清理 “信息残留”。注销不再使用的网络账户时,务必要求平台删除个人信息;定期删除手机里的缓存文件、聊天记录中的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避免信息留存引发泄露风险。
社会共治理:政企社协同打造 “全链条防护”
守护网络安全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网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剑盾法律网关注到,当前我国已在实践中形成 “政企社协同” 的网络安全治理模式,为数字生活提供常态化保障。
从政府层面来看,监管部门不仅通过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责任,还借助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环境监测,例如对 AI 换脸技术的应用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发现并阻断利用该技术制作的虚假视频传播;在宣传周期间,各地公安机关、网信部门还会走进学校、社区、企业,通过 “AI 换脸风险演示”“网络诈骗案例讲解” 等互动形式,提升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与平台则承担着 “前端防护” 的重要责任。一方面,互联网企业需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另一方面,平台需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力度,对涉及诈骗、泄露个人信息的内容及时下架,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剑盾法律网特别指出,对于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平台,更应严格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避免因技术漏洞或管理不当导致数据泄露,否则将依据《数据安全法》面临高额罚款,相关责任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社会组织与媒体则发挥着 “桥梁纽带” 作用。例如,行业协会会制定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媒体通过报道网络安全案例、解读法律法规,帮助公众了解最新风险动态。而网民的积极参与,更是为网络安全治理注入 “民间力量”—— 当发现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线索时,网民可通过 12377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 等渠道举报,形成 “全民监督” 的良好氛围。
“安全的数字生活,人人向往,人人受益,更需要人人负责。”2025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正是对网络安全治理理念的最佳诠释。剑盾法律网认为,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防护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的逐步增强,我国将构建起 “法律有保障、技术有支撑、公众会防护、社会能协同” 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但需注意的是,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风险也在持续演变,这就要求各主体始终保持警惕,不断更新防护手段,才能让 11.23 亿网民在数字时代放心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真正实现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黄莉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2号楼2108 邮箱:fajiandun@foxmail.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5131707号-2 公安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24号
版权所有 剑盾法律网 Copyright © fajiand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