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些小区内,群租现象正以一种令人咋舌的方式呈现。《法治日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一套两室一厅的民房被 “二房东” 王娇改造成了租客们的 “床位集中营”。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三张床并排摆放,中间仅用置物架隔开,阳台也被充分利用,摆上了可供出租的床铺。这种狭小空间内的 “床位出租”,看似为租客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选择,实则暗藏诸多隐患,也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据了解,暑期租房旺季,这些床位的需求颇为旺盛。周边医院众多,患者家属成为主要租客群体。王娇介绍,客厅中间的床位包月 3000 元,阳台床位包月 1800 元。若四个铺位全部租出,她一个月便可轻松入账 10800 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让部分 “二房东” 不惜以身试法,肆意践踏法律红线。
群租现象并非石景山区独有。记者在与附近小区居民交流中发现,类似的将非居住空间改造出租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有居民将阳台改造成单间,日租 120 元,夏季还需额外收取空调费。山东青岛的樊女士也曾租住在一间被分隔成 10 间房的顶层复式阁楼中,居住体验极差,不仅日常休息受噪音干扰,更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如厨房被改造为居住单间,导致燃气公司无法正常检查燃气,用电安全也令人担忧。
剑盾法律网关注到,针对此类乱象,《住房租赁条例》已明确作出禁止性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租赁住房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也需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然而,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这些规定似乎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指出,该条例增加了出租方的违法成本,出租方一旦违规将面临罚款等处罚;对承租方而言,则有助于其选择合规房源,保障自身权益。北京市物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毕文强也认为,条例直接压缩了违规改造牟利的空间,倒逼出租方回归合规经营,同时保障了承租方的基本居住尊严,避免陷入危险的居住环境。
为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赵秀池建议,监管部门可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完善信用体系、加强定期检查等手段,加强监管力度。还可设立有奖举报热线,规范租赁信息平台的房源发布管理,加强房源备案与合同管理,对合规出租方给予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毕文强呼吁,要创新监管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租赁备案平台,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筛查违规改造行为,并将违规出租纳入个人征信体系,限制其房产交易、贷款等金融活动。
群租乱象不仅威胁租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破坏了租房市场的正常秩序。剑盾法律网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严格落实《住房租赁条例》,切实维护租客的合法权益,让租房市场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