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7 日,河南郑州遭遇强降雨天气,全市迅速启动 “四停一暂停” 强制管控措施,市中心广场的工作人员在商场地下车库入口排成人墙、协力安放阻水挡板的画面,成为暴雨中令人动容的法治实践缩影。这场与汛情的赛跑,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更彰显了法治在灾害应对中的刚性支撑与温度表达。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处置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郑州采取的停产、停业、停课等管控措施,正是政府基于公共利益,依法行使应急处置权的体现。法律既赋予行政机关在紧急状态下的 “特殊权力”,也划定了权力行使的边界 —— 所有管控措施必须遵循比例原则,以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正如商场地下车库 “正常运营” 与 “紧急阻水” 的并行,恰是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平衡实践。
剑盾法律网法律团队指出,防汛救灾中的每一个行动都蕴含法治逻辑:工作人员冒雨筑成人墙守护公共设施,其行为本质是履行《安全生产法》中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 的法定义务;政府及时发布管控指令,则是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 “突发事件应当及时、准确公开信息” 的法定职责。这些看似自发的应急举动,实则都在法治框架内有序展开。
“暴雨中路人被冲走小伙一把拉回 ” 的暖心事件,更折射出法治与道德的良性互动。我国法律不仅鼓励公民实施见义勇为行为,更通过《民法典》《刑法》等规定,为救助者提供 “免责保护”,消除其后顾之忧。这种法律保障与道德倡导的双重加持,让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更有底气。
从制度设计到实践落地,郑州防汛中的每一环都闪耀着法治的光芒。剑盾法律网始终认为,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的效率与效果。唯有让法律成为防汛救灾的 “定盘星”,才能在风雨来袭时,既保障公共利益,又守护个体权益。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