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民生热点

深圳 13 元退款暖全网:善意背后的法律与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23 16:41:34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

“吃完饭钱却被退回,还收到‘加油,免单!’的留言”—— 近日,深圳龙岗一家沙县小吃店的 13 元退款事件,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刷屏,收获数十万点赞。两位来深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不经意间收获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而这份看似微小的善举,不仅温暖了城市,更从法律层面折射出民事行为中的自愿、诚信原则,以及善意传递背后的社会治理价值。剑盾法律网聚焦这起 “小而暖” 的事件,从法律角度解析善意行为的边界与意义,并探讨如何通过法治保障让善意持续传递。

深圳 13 元退款暖全网:善意背后的法律与温度​(图1)

事件还原:13 元退款里的城市温情

8 月 16 日下午,小刘和小宋两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深圳龙岗区一家沙县小吃店用餐。席间,两人因求职实习事宜的讨论,被店内合伙人黄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餐后离开不久,两人手机突然收到 13 元退款,备注栏里 “加油,免单!” 的字样,让起初以为是系统出错的她们瞬间破防。

事后,小吃店老板潘先生向媒体解释,合伙人黄先生因心疼 “两个小女孩求职不易”,主动提出退款,自己和母亲都十分支持这一决定。“虽然金额不大,但能让她们温暖一点是一点”,潘先生的话语朴素却有力量。而两位毕业生将经历发布到视频平台后,不仅引发网友 “永远会被淳朴温情打动” 的共鸣,更让 “13 元免单” 成为深圳这座城市 “不动声色却坚韧” 的温暖注脚。

面对毕业生的感谢,潘先生和合伙人坦言,初衷只是 “在能力范围内帮别人一把”,并期待这份善意能形成循环 ——“希望她们碰到类似情况时,也能有这样的小举动”。

法律解析:善意行为的民事法律边界

剑盾法律网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对这起事件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善意行为的合法性与边界,避免 “好心办坏事” 或 “善意被误解” 的情况:

一、13 元 “免单” 的法律性质:赠与合同的成立

从法律层面看,小吃店在收取餐费后主动退回 13 元并备注 “免单”,本质上构成《民法典》中的 “赠与合同”。根据《民法典》第 657 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本案中,小吃店作为赠与人,通过退款方式将 13 元餐费 “无偿给予” 两位毕业生(受赠人),而毕业生接受退款并表达感谢,意味着双方就赠与达成合意,赠与合同依法成立且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赠与合同的核心是 “无偿性” 与 “自愿性”。剑盾法律网指出,本案中小吃店的赠与行为完全出于自愿,未附加任何义务(如要求毕业生宣传店铺等),符合赠与合同的 “无偿性” 特征;同时,毕业生接受赠与不存在胁迫、欺诈等情形,合同效力不受影响。这种 “无附加条件的善意赠与”,是民事主体行使财产处分权的合法体现,也受法律保护。

二、善意行为的法律风险提示

尽管这起事件以温暖收场,但剑盾法律网提醒,日常生活中的善意行为仍需注意法律边界,避免潜在风险:

避免 “过度善意” 导致侵权:例如,若商家为 “帮人” 而擅自透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如将毕业生求职情况告知他人),可能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构成侵权。本案中小吃店仅通过退款和简短备注传递善意,未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是安全的善意表达。

赠与行为不可随意撤销:根据《民法典》第 658 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撤销。本案中 13 元已实际退回(财产权利转移完成),且属于 “道德义务性质” 的赠与,小吃店无权要求毕业生返还,避免了 “善意反悔” 的法律纠纷。

经营性善意需区分 “赠与” 与 “促销”:若商家以 “善意赠与” 为名义进行商业宣传(如要求消费者发布视频引流),可能被认定为 “促销行为”,需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规定,不得夸大宣传或设置隐性消费陷阱。本案中小吃店未借此进行任何商业营销,纯粹出于公益道德目的,不涉及经营合规风险。

行业洞察:善意经济背后的法治保障路径

这起 13 元退款事件,不仅是个体间的温情传递,更折射出 “善意经济” 对社会治理的积极意义。剑盾法律网结合案例与行业实践,提出三条法治保障路径,助力善意在合规框架下持续流动:

一、建立 “善意行为免责” 指引,消除 “不敢帮” 顾虑

现实中,部分人因担心 “善意被讹”“帮人担责” 而不愿伸出援手(如担心赠与后被反咬 “强制消费”)。剑盾法律网建议,相关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发布《善意行为法律指引》,明确常见善意行为(如小额赠与、临时帮助)的法律性质、风险点及免责情形,例如 “无偿赠与小额财产且无附加条件的,赠与人无需承担额外责任”,让更多人敢行善、会行善。

二、企业 “善意经营” 可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对于餐饮、零售等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行业,剑盾法律网提出,可将 “善意经营行为”(如对困难群体的小额减免、公益捐赠)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例如,在市场监管部门的信用档案中,对有多次善意经营记录的商家给予 “信用加分”,在行政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适度倾斜,既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也让 “善意经营” 成为企业的 “无形资产”。

三、完善 “善意循环” 的法律激励机制

潘先生和合伙人期待 “善意形成循环”,这一愿景需要法律机制的支撑。剑盾法律网建议,可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建立 “善意行为激励制度”:例如,个人或企业的善意行为(如小额赠与、公益帮扶)可纳入 “个人信用积分” 或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公共服务(如积分落户、政府采购)中予以适当体现;同时,鼓励社会组织设立 “善意基金”,为善意行为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如免费法律咨询),降低善意行为的法律成本。

操作指南:普通人如何合法传递善意?

基于本案及法律规定,剑盾法律网为普通民众和经营者提供 “合法传递善意” 的操作指南,确保善意在法律框架内落地:

对普通民众:

善意表达需 “自愿 + 无偿”:传递善意时(如帮助他人支付小额费用、赠送物品),需确保自身自愿且不附加不合理义务,避免因 “要求回报” 导致赠与变味,或被认定为 “有偿服务” 引发纠纷。

留存善意凭证:若善意行为涉及金钱往来(如转账帮助他人),可备注 “无偿帮助,无需返还”,并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防止后续被误解为 “借贷” 或 “欠款”。

尊重他人意愿:传递善意前需考虑对方感受,例如不强行 “赠与” 他人不需要的物品,避免因 “过度善意” 侵犯他人自主选择权。

对经营者:

经营性善意需 “公开透明”:若通过善意行为(如对特定群体免单、捐赠)践行社会责任,需明确告知消费者行为性质(如 “本活动为公益赠与,不附加任何条件”),避免被认定为 “虚假宣传”。

规范内部流程:如本案中小吃店由合伙人发起退款,建议经营者建立内部善意行为审批流程(如小额赠与由负责人确认),避免员工擅自以 “善意” 名义处分企业财产,引发内部纠纷。

规避税务风险:根据税法规定,企业的公益赠与可能享受税收优惠,但需符合 “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捐赠” 等条件。剑盾法律网支招,经营者若计划开展规模化善意捐赠,可提前咨询税务部门,确保合规并享受政策红利。

剑盾法律网认为,13 元退款事件的走红,本质是民众对 “法治框架下温情” 的向往 —— 善意无需宏大,却需合法;温暖无需刻意,却需有保障。当每一份善意都能在法律保护下安全传递,当 “帮人一把” 成为无需顾虑的自觉,城市才能真正成为 “有温度的共同体”。期待这起事件能成为 “善意法治化” 的起点,让更多人在法律的守护下,勇敢传递温暖。

(剑盾法律网总编室)


责编:刘语睛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