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守护银发网恋:从情感骗局到权益闭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民生热点

法治守护银发网恋:从情感骗局到权益闭环

2025-09-14 15:56:15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 年 9 月,河南许昌一位六旬环卫工 3 个月内被网恋对象骗取 7 万元的事件,再次将老年人情感诈骗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当这位靠种地补贴家用的老人发现自称 "单身" 的网恋对象实为有夫之妇时,不仅耗尽的积蓄难以追回,更承受着情感背叛的双重打击。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并非个例 —— 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去年办理的系列 "黄昏恋" 诈骗案中,七名老人被虚构身份的骗子骗取财物共计 2 万余元,两名被告人最终以诈骗罪获刑。这些案件共同指向一个严峻现实:老年人正成为情感诈骗的高危人群,亟需法治防线的全面守护。

法律定性:情感外衣下的诈骗本质

从法律视角审视许昌老人的遭遇,骗子隐瞒婚姻状况、以虚假情感关系骗取财物的行为,已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罪构成要件。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即达到 "数额巨大" 标准,对应的量刑幅度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涉案的 7 万元金额,已远超河南省规定的 3 万元 "数额巨大" 起点,若证据确凿,行为人将面临至少三年有期徒刑的刑罚。

司法实践中,此类情感诈骗的认定需把握三个关键要素:一是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骗子从一开始就打算骗取财物而非建立真实关系;二是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如本案中隐瞒已婚状态的核心欺骗行为;三是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老人因相信 "恋爱关系" 而自愿转账的行为即属此类。钟祥市检察院办理的童某某诈骗案就明确认定,以 "搞工程"" 廉租房分红 " 等虚假理由索要钱财的行为,即便披着恋爱外衣,仍构成诈骗罪,最终童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四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诈骗的量刑不仅考量金额,还会关注行为的恶劣程度。本案中骗子持续三个月维持虚假关系、专门选择经济条件普通的老年人下手等情节,可能被法院认定为 "其他严重情节",从而在量刑时从重处罚。相反,若行为人能积极退赃退赔并取得被害人谅解,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可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

证据收集:构建完整的维权链条

对于受骗老年人而言,维权的关键在于固定证据形成完整链条。剑盾法律网结合司法实践总结出 "四步取证法",为类似案件的受害者提供操作指南:首先要全面保存通讯记录,包括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能反映情感发展过程和要钱理由的内容,尤其注意留存对方承诺婚恋关系、虚构困难等关键对话;其次要整理完整的资金往来凭证,通过银行流水、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等,清晰呈现每笔款项的时间、金额和用途,标注对方以 "生病"" 应急 "等名义要钱的具体情况;第三要收集对方身份信息证据,包括真实姓名、照片、住址等,哪怕碎片信息也可能帮助公安机关锁定嫌疑人;最后可寻找证人证言,如向家人、朋友提及过这段" 恋爱关系 " 的知情人,其证言能辅助证明被骗过程。

取证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合法性问题。根据证据规则,私自录制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可以作为证据,但不得侵犯他人隐私。实践中,在与骗子沟通时明确告知 "我在录音",既能避免合法性争议,也可能促使对方暴露更多欺骗事实。武汉市办理的熊大爷被骗案中,正是凭借保存完好的通话记录和转账凭证,公安机关才能迅速立案侦查并追回部分损失。

权益救济:法律援助与多元共治

面对经济损失和情感创伤的双重打击,老年人亟需便捷的法律救济渠道。根据《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像环卫工大爷这样的经济困难群体,可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免费法律服务,无需支付律师费用。申请时需提交身份证明、经济困难证明和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情况,法律援助机构还应提供填写申请表的协助和无障碍服务。

从预防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遏制此类犯罪提供了制度保障。该法明确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建立涉诈风险评估机制。具体到情感诈骗领域,社交平台应履行两大义务:一是加强用户身份核验,对婚恋交友类账号实行实名注册并核验婚姻状况;二是建立异常行为监测机制,对频繁向老年人索要钱财的账号进行预警和限制。

社区作为预防诈骗的前沿阵地,可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开展 "定制化" 普法。针对老年人情感需求旺盛但辨别能力较弱的特点,通过情景剧、真实案例讲解等形式,揭示 "甜言蜜语 + 借钱应急" 的典型诈骗模式。许昌事件也警示家庭子女应加强与老人的情感沟通,定期了解其社交情况,在尊重老人情感需求的同时,帮助识别潜在风险。

制度完善:构建全链条防护网

许昌老人的遭遇暴露出当前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薄弱环节,亟需构建 "预防 - 干预 - 救济" 全链条法治防护网。在立法层面,可考虑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设 "网络权益保护" 专章,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老年用户的特殊保护义务;司法机关应发布情感诈骗典型案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高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行业监管方面,网信部门应督促社交平台建立 "老年模式",对 60 岁以上用户的大额转账设置延迟到账和风险提示,要求对方进行实名核验后方可收款。借鉴食品药品监管经验,可建立 "情感诈骗黑名单",将有前科人员纳入重点监控,限制其注册婚恋类账号。

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同样关键。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 "老年人网络社交服务站",提供免费的身份核验协助、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针对本案暴露的众包骑手等低收入老年群体维权难问题,可开通 "绿色通道",简化法律援助申请流程,实现 "当天申请、当天受理"。

从许昌环卫工的 7 万元损失,到全国范围内持续高发的老年人情感诈骗案件,这些教训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时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财产安全需要更坚实的法治保障。当法律的惩戒威慑、平台的源头防控、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社会的专业服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为银发群体撑起一片安全的网络天空,让每一份真诚的情感都不被辜负,每一分辛苦积蓄都得到守护。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周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