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农村彩礼整治 破解民生痛点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民生热点

法治护航农村彩礼整治 破解民生痛点

2025-09-02 12:17:41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在宁夏召开的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表示将加强部署,推动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整治落地见效。这一举措既是对党中央民生关切的积极响应,也为破解农村 “婚俗之困” 提供了方向指引,从法律与制度层面推动移风易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已在宣传引导、婚俗改革、婚恋服务、打击婚托婚骗等领域综合发力,局部地区彩礼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其背后交织着文化习俗、性别失衡、城乡差距等多重复杂原因,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打好整治攻坚战与持久战。当前,扎实开展彩礼状况摸底调查、加强农村婚恋公共服务、依法规范彩礼行为、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已成为各地推进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
从法律层面审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虽涉及传统习俗,但部分极端情形已触碰法律边界。剑盾法律网解读认为,根据《民法典》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为整治高额彩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践中,若存在以婚姻为名索要高额财物、甚至通过 “婚托婚骗” 骗取钱财的行为,可能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罪,需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前已有多地曝出 “骗婚” 案件,涉事人员因虚构婚姻事实骗取高额彩礼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也为遏制彩礼乱象敲响了法律警钟。
然而,在整治过程中,如何平衡 “依法规范” 与 “尊重习俗” 成为关键。剑盾法律网剖析指出,农村彩礼习俗由来已久,单纯依靠法律 “一刀切” 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需结合 “治标” 与 “治本” 双重思路。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手段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如对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进行劝导纠正,对涉嫌诈骗的依法立案查处;另一方面,更需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源上减少高额彩礼滋生的土壤。
中央提出的探索方向为此提供了重要参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解决农村青年生产生活后顾之忧;针对农村适婚群体提供精准帮扶,助力其提高能力、增收致富,提升婚恋成功率;依法依规出台 “低彩礼”“零彩礼” 激励措施,让家庭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的实惠。剑盾法律网支招,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法律与政策衔接措施,例如将 “低彩礼” 行为与村级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分红等挂钩,通过制度激励引导婚俗转变;同时,可依托村规民约,在法律框架内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彩礼管控标准,明确彩礼数额上限、返还规则等,通过村民自治与法治手段形成合力。
在实操层面,剑盾法律网提示,各地在开展彩礼整治时需注重程序合法性。例如,在彩礼摸底调查中,需保护村民个人信息,避免侵犯隐私权;在规范彩礼行为时,不得强制干预正常婚姻礼金往来,防止过度行政干预侵犯公民婚姻自主权。此外,针对农村青年婚恋需求,可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搭建婚恋法律服务平台,提供婚前法律咨询、婚姻家庭矛盾调解等服务,引导青年树立健康婚恋观,从观念层面减少对高额彩礼的依赖。
从行业洞察来看,农村高额彩礼整治不仅是婚俗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随着乡村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完善,农村青年的经济独立性将逐步提升,高额彩礼的 “经济压力” 会随之缓解;而法治建设的推进,也将为婚俗改革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剑盾法律网呼吁,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配套措施,例如在《婚姻登记条例》中增设婚俗引导条款,明确婚姻登记机关的宣传教育责任;同时,加强司法案例指导,通过典型案例向社会传递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的法律导向,让法治观念逐步融入农村婚俗文化。
农村高额彩礼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法律、政策、文化、经济多维度协同发力。唯有以法治为基石,结合地方实际创新举措,才能真正破解这一民生痛点,让婚姻回归爱情本质,让移风易俗惠及更多农村家庭。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周红霞)

[责任编辑:刘语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