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控下殡葬业首亏 法治重塑行业公益属性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社会关注

政策调控下殡葬业首亏 法治重塑行业公益属性

2025-09-15 09:46:33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殡葬业龙头福寿园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44.5%,净利润亏损 2.61 亿元,交出上市以来首份亏损报告。这家曾因 80% 毛利率被称作 "殡葬茅台" 的企业,如今因墓穴单价从 12 万元骤降至 6.3 万元陷入困境。在《殡葬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之际,这场行业性亏损标志着殡葬业在法治调控下正经历深刻转型。

政策调控下殡葬业首亏 法治重塑行业公益属性(图1)

价格规制的法律实践:从天价墓到明码标价

上海松鹤园 0.6 平方米墓穴售价 45.78 万元的争议尚未平息,福寿园的价格腰斩已折射出政策规制的实效。2025 年 2 月实施的《上海市殡葬服务项目清单》确立了分类定价机制:遗体接运、火化等基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礼厅租用等实行政府指导价,个性化服务才允许市场调节价。这种 "保基本、限高端" 的定价体系,直指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

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赋予政府在重要公用事业领域的价格调控权,殡葬服务因其民生属性被纳入特殊监管范畴。上海民政部门对福寿园的窗口指导虽无明文限价,但依据地方条例中 "遏制虚高定价" 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将单个墓穴价格控制在 16 万元以内,这种柔性调控成为破解 "天价墓地" 的法治实践。对比之下,重庆 3000 元左右的壁墓等中低端产品受影响较小,印证了政策在引导消费理性方面的精准作用。

价格公示的法律义务同样约束着殡葬企业。《江苏省公墓管理办法》要求公墓单位在醒目位置公示收费标准、服务规范及监督电话。福寿园早年因土地成本仅 190 元 / 平方米形成的超额利润,在严格的价格监管和增值税规范下难以为继,其半年报中 "墓穴销售服务增值税影响" 的表述,正是法治规范压缩利润空间的直接体现。

生态葬的法治推进:强制性规范与激励机制并行

殡葬业的结构性调整更体现在葬式革新上。《江苏省公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公墓生态安葬区域占比不得低于 30%,独立墓位面积不超过 0.5 平方米。这种强制性规范迫使福寿园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坛葬、树葬等节地品种,直接影响了高端墓穴的销售占比。

多地同步建立的激励机制形成法治合力。宁夏永宁县对骨灰撒散等不占地安葬给予 3000 元奖励,福建永安对树葬、草坪葬提供 1000 元奖补,这些政策与江苏的强制性标准形成 "刚柔并济" 的治理模式。剑盾法律网支招消费者:选择生态葬式不仅符合政策导向,还能通过民政部门申领补贴,减轻丧葬负担。

政策引导正在重塑消费习惯。重庆灵安陵园数据显示,2020 年后新建的 15000 个骨灰寄存格位供不应求,一年不足 300 元的寄存费使 "热葬" 传统被打破。这种变化背后是《上海市殡葬服务项目清单》倡导的 "文明节俭治丧" 理念,以及民政部关于 "推广集体共祭、网上祭扫" 的政策引导,法治手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殡葬文化。

企业合规与行业转型:公益导向的法治路径

福寿园 2.18 亿元的资产减值计提,暴露了高利润模式与现行法规的冲突。《殡葬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强调 "节约殡葬用地,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直接否定了靠土地增值获利的经营逻辑。剑盾法律网剖析指出,经营性公墓虽允许市场调节价,但必须在 "公益属性" 框架内运营,禁止炒买炒卖墓位、强制消费等行为已被多地条例明确禁止。

合规转型成为殡葬企业的必然选择。根据公墓管理办法要求,企业需完善骨灰安葬合同,使用示范文本明确权利义务;建立墓位销售档案,接受民政部门年度检查;公示服务项目时区分公益与市场属性。这些要求倒逼企业从 "高端定制" 转向 "普惠服务",如福寿园增加中价位产品类别,正是适应法规导向的战略调整。

行业整体承压印证了政策调控的成效。不只是福寿园,万桐园、中国生命集团等企业同期均出现营收下滑,这种普遍性调整彰显了法治的统一约束力。剑盾法律网建议企业建立三方面合规体系:严格执行价格公示制度,避免价格欺诈;开发符合面积标准的普惠墓型,满足政策要求;主动对接生态葬补贴政策,降低消费者负担。

从天价墓争议到行业性亏损,殡葬业的阵痛本质上是法治重塑行业价值的过程。随着《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完善,政府定价机制、生态葬规范、企业合规要求将形成更严密的法治网络。这场转型终将实现殡葬服务 "逝有所安" 的公益初心,让殡葬业回归民生保障的本质属性。法治不仅平衡着行业利润与社会公平,更在传统习俗与现代治理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李付智)

[责任编辑:李云]